留学生文学曾经是图书市场的一个大卖点,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大,留学生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而这些变化,使得留学生文学不只被出版社和读者看好,还成为被影视人士看好的一个通俗文学模式。
历史上,留学生文学曾出现过一批优秀作品。在上个世纪初有郁达夫的《沉沦》,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作家白先勇写出了《纽约客》、《芝加哥之死》,於梨华写了《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这些作品写出了侨居海外的华人或留学生作为社会“边缘人”和“无根的一代”的精神痛苦。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留学生文学持续升温,并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期间出版的一些作品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强烈的社会影响。像曾风靡一时的《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的财富在澳洲》等作品。时过境迁,如今看来,其畅销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品的“纪实性”圆了很多人精神上的出国梦。但这些曾经畅销一时的作品在严肃的文学批评和具有文化品位的读者那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评。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经建认为,这些作品缺乏好的叙述方式。它们在结构章法、语言表达和精神品位方面的功力,是不具审美潜力的快餐式的文化消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出国、留学已成为一个比较平常的事情,再加上“海归派”的增多,海外留学生活笼罩着的神秘光环已经逐渐消失,人们对以前那种单纯讲述海外艰辛生活、奋斗历程的作品已经兴趣不大。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室主任孙顺林认为,《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图书的畅销和电视热播与当时社会上的出国热潮是分不开的,现今如果这类题材的作品没有突破,不能与人们的生活拉近距离,那么其市场难有很大提升。
可喜的是,留学生文学近期出现了新进展,作品在走过了追求传奇性的阶段之后,开始着力揭示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和对立,其新追求和内涵同样使这一类作品颇受影视编剧的青睐,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几率很高。作家出版社新出版了小说《轻轻的,我走了》,该书中的女主人公忆摩的命运正寓含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小说虽然是写中国在英国留学生生活的,但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即人类的情爱、母爱在现代生存环境中受到的压迫与扭曲。在英国这个充满了“自由”的国度里,自由的恋情,崇高的母子、父女之情,却难以自由地生存与发展,这种困境,正是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据悉,小说的作者张朴是旅居英国多年的作家,小说刚刚出版,就被影视圈人士看好,曾执导过电视剧《牵手》的导演杨阳便决定近期将小说搬上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