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留学生是"拒签"还是"拒钱"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便发布了一条初步调查结果——劫持美国航空公司77号航班的劫机犯哈尼·汉热尔很可能是持学生签证进入美国的。美国专管外国人出入境的移民归化局(INS)不仅没有持该签证人员的最新材料,而且对这一签证是否仍然有效竟一无所知。此消息一出,美国舆论哗然,要求INS加强管理,搜集完善管理数据,查清在美外国人的下落及活动情况,当然也包括持有学生签证在美学习的国际学生。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IIE)2001年高等教育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持学生签证在美国大学注册学习的外国学生共计547867人。对每一个学生来说,INS原则上都要求校方提供他们的相关情况,包括姓名、国籍、在美住址、开学与毕业时间、每年修多少学分、终止学习的日期及原因等。但从实际情况看,校方大都没按此规定办理。
另一方面,根据1996年的一项规定,INS在2001年前应该将所有材料输入电脑数据库,对在美国的外国学生实行电脑化管理,但INS显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校方不愿意为了政府而‘窥探学生隐私’,所以我们的工作更加困难,”INS的一位发言人如此解释自己工作不力的理由。
“9·11”后,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压力,INS宣布将在2002年夏天推出一项名为“学生交流访问者计划(SEVIS)”的管理新方法。在2003年1月前,将所有外国学生的数据存入电脑。INS同时还保证,“一旦这一计划顺利实现,所有外国学生的详细信息将全部存在我们的电脑里,随时可以跟踪和掌握他们的动向”。
但多数美国人并不认为INS的这一计划能顺利实现。11月13日,IIE在美国新闻俱乐部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其研究部主任戴维斯介绍说,当他们向校方提出了解外国学生情况的要求时,92%的学校都予以配合,而对于INS同样的要求,多半不予理睬。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们要求的信息是为了研究,服务于公共政策的需要;而INS则是为了将来执法的需要,校方心存芥蒂。”
2000年4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国际教育政策备忘录”,要求政府各部门与大学及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努力协调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使大学在招募外国留学生时尽量减少阻力。在这一政策的促动下,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积极努力,争取招到更多的外国学生,期望收到更多的学费和联邦教育基金。
美国政府也认为,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对美国大为有利。美国国务院指出,美国已经成了世界大学后续教育的中心,这大大扩大了美国社会制度及价值观对世界的影响。曾在美国留过学的世界名人数以千计,如约旦国王侯赛因曾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的大学还培养出5位墨西哥总统,现任总统福克斯毕业于哈佛大学;甚至目前举世注目的阿富汗,其前总理阿卜杜尔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