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正值春寒料峭之时,然而,4级大风也未能阻挡住学生与家长饱含热情的脚步,此次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北京展会人头攒动的现场氛围似乎已然预示了继2011年中国学子出国留学热情高涨状态下2012年留学市场的持续升温。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5.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为31.48万人,占总体留学人员的92.7%。
教学步入国际化,校方出台新政策
今非昔比,回顾1985年申请留学美国时的情景,美国大学理事会的王湘波博士感慨颇深:“如今,我们倡导的是全民留学,而在我申请留学那会儿,要求层层上批,整个过程下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个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或赴港澳台深造。从1978年到2011年的这34年当中,中国用25年的时间突破了年度出国留学人员10万大关,从10万人跃升至20万人用了7年的时间,而从20万人跃升至30万人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面对着课堂面孔的日趋国际化,院校与地区也开始纷纷迎合,尝试改善教学模式,且在政策方面适度调整,为的就是以更加优良、更加妥贴的学习、生活方式迎接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到来。
为与内地及国际接轨,自2012年9月起,香港学制将由原来的“3+2+2+3”,即初中三年、高中两年、预科两年、大学三年学制转制为“3+3+4”,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学制。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苏国生博士就这一新学制做了近一步解析,他说:“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中,学生在第一年不需要选定主修专业,他们可以先选定院系,从第二年再确定主修专业。这样就避免了内地学生初到香港,由于不了解专业内容而‘走错第一步’的现象。然而,也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提供这种次年选择的机会,就香港浸会大学而言,如工商管理学院中的会计专业就要求学生在第一年选定。”同时,香港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也与内地有所不同,据浸会大学研究院副教务长黄盈盈博士介绍,香港的研究生培养分为授课式和研究式,分别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一般来说授课式硕士学习仅需一年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赴外学习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留学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单纯地来自于学习方面,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也容易令一些“初来乍到”的留学新生产生生活上的不适应。为缓解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还推出了“亲善家庭计划”。苏国生解释说:“这个计划不同于Home Stay(寄宿家庭),学生并不是住在香港居民家中,而是当家庭有一些活动或聚餐时,邀请中国留学生一同参加,如此一来,内地的孩子就能够更快地融入异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