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今天我们怀着几分忐忑、几分惶恐、几分兴奋踏上了飞往温哥华的飞机。那种复杂的情绪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都能体会,但我们的情绪里唯独没有几分犹豫。虽然对于是否要移民一直犹豫不决,但拿到签证后突然一切都很清晰了,我们不再犹豫。当人生突然为你打开了另一扇门多了另一种选择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做的就是勇敢地去迎接,不管门后是什么样的风景,但我至少看过了经历了,没有浪费上天恩赐的机会。
这一年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宅过,但心里却是比较充实的。比起很多新移民,我对我们这一年的成效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果然是总结的口吻)。我们顺利安了家、参加了政府对新移民的资助计划、考取了第一个本地证书、有了虽然短暂但却宝贵的第一份本地工作经验、交了五个不错的同学和朋友、申请了第一份志愿者工作、正在努力学习一门新语言。这样看来其实比在国内时过得还要更充实些。国内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生活,虽然喧闹很多。
这一年也是不断思索的一年。到底未来何去何从终究仍是个问题。一定要坐完移民监这点已毋庸置疑,那之后呢?是留下还是回流,这恐怕是悬在所有移民心里永远要不断自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两之间及和双方家人之间都讨论过无数次了,但终究还是没有结论,毕竟我们还有至少一年的时间去考虑。
每次碰到有人问‘How are you?',我都会回答‘非常好,除了没有工作!’这是我们的真实感受。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气候好但就是没有工作不好。当然这也是大多数移民最终下决心回流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还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很多人由于语言障碍,即使来了很多年还是始终无法融入这个社会,觉得非常孤独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熟悉舒服的文化环境中去了。我们虽然语言没有什么障碍,但毕竟人到中年才过来,在文化适应上恐怕一辈子都很难真正融入了。即使将来有了下一代,他们生活的环境仍然会让他们很困惑有时甚至很痛苦。
昨天班里一个台湾妈妈讲了自身的一段经历让我们很有感触。她儿子出生在加拿大,和很多华裔孩子一样非常抵触学中文。一是太难,二是缺乏语言环境,三是看不到这样做的必要性。作为母亲她也曾犹豫了很久。
但有一次超市的经历终于让她下决心逼儿子学中文了。那次她看到一个本地白人拿着一盒豆腐询问一个看上去是中国人的女店员豆腐应该怎么煮?那女孩显然是香蕉孩了,不但不知道甚至似乎连豆腐都不认识的样子,之后她看到那白人脸上惊讶和不屑的表情。这让她很震撼。
她意识到只要你长着一张中国脸,即使是香蕉孩了英文说得和本地人一样地道了,人家还是把你看做是中国人,所以你永远是中国人。作为一个已经不会说中文,对自己本族的文化传统也已经一无所知的中国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所以从那以后她坚持陪着儿子去中文学校学中文,儿子学了三年哭了三年。第四年终于认命了,既然自己不单是加拿大人而且同时还是中国人那就应该中文英文一样好吧!以后就自觉学习中文了。现在她儿子在北京学中医,经常打电话感谢妈妈当初逼自己学中文,说妈妈太伟大了!而她的邻居则完全依从孩子的愿望本地化了,一句中文也不会但现在突然觉得少的点啥,开始恶补中文。我们听了都不禁感叹:原来传统就是这么代代传承下去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