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加拿大某地公干﹐顺道看望多年未见﹑前年移民加拿大的一位朋友。老友相见﹐不亦乐乎﹐自然在家裡请我搓了一顿﹐还顺带邀约了其他几位朋友。叁杯酒下肚﹐大家伙话匣子打开﹐谈到新移民来到加拿大﹐真是辛酸的故事说不完。
朋友美丽的太太感慨﹕嫁给你们这些有知识的硕士博士﹐还不如嫁给国内的厨师或者是加拿大建筑工地的工人。我问此话怎讲?她说﹐就不拿你们作比较了﹐有损你们的自尊心﹐就说说我认识的两位女友吧。
她认识的两位女友﹐一位说起来很有本事﹐还嫁给了博士﹐移民加拿大后﹐先生送过外卖﹐收过快件﹐搞过传销﹐在一家印刷厂出苦力闪了腰﹐什么样的活儿差不多都干过﹐高不成低不就﹐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屈就在一家灯具工厂做工﹐干得差不多也是和普通工人一样的活﹐月收入两千来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两口子经常怄气﹐一直惦记着回流。
另一位女友﹐没啥大本事﹐也没高学歷﹐以不便明说的身份移民加拿大后﹐不忘旧情﹐和国内做厨师的男友结了婚﹐如今先生来到加拿大﹐在一家餐馆当大厨﹐特吃苦耐劳﹐还利用早上和休班时间到另一家大型食品店兼差﹐每个月的收入差不多五千大洋﹐跟在国内的低收入比﹐如同自家开了银行﹐进了天堂﹐谁要跟她说加拿大不好﹑中国好﹐她就跟谁急。
据说加拿大的建筑工人﹐月收入五﹑六千块﹐别看这活儿﹐华人也不好找﹐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国内建筑工地的优秀技工﹐有几个能移民加拿大的?来了也未必行。听说有华人建筑设计师移民加拿大的﹐来了干得是设计师的活儿﹐拿的是描图员的工资﹐人家设计师大腿跷着二郎腿﹐在你的设计图上签个字﹐月月拿着高薪水。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家美国大公司﹐刚毕业没几年的小丫头管理源代码﹐工资比华人程序员的薪水还要高。
不少人怕是对“脑体倒挂”这个词﹐还记忆犹新﹐早年定居海外的华人和如今刚留学海外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词真正的背景和含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曾经远远低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贩夫走卒。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顺口熘﹕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忽悠诠释和真实写照。
或许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中国当年的“脑体倒挂”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拿大的华人新移民身上得到了验证﹐还可以再顺口熘几句﹕塬来北京大学校的教师不如温哥华做足底按摩的小姐﹐塬来上海科研部门的研究学者不如多伦多面包房打工的大妈﹐﹐﹐﹐﹐﹐对不少加拿大的华人移民来说﹐语言不是很通﹐资歷得不到认证﹐就业的形势一直很严峻﹐如一些新移民朋友所言﹐移民的身份﹐就像是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少新移民﹐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踏上北美的土地﹐这裡空气新鲜﹑天空湛蓝﹑青草碧绿﹑溪水清澈;到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环境幽美﹑花团拥簇﹐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言论自由﹐人权保障﹐民主制度﹐当家作主﹐没有政治压抑。可是﹐这一切﹐都不能当饭吃不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找工作到处碰壁﹐生意难做赚不到钱﹐加之不同文化的冲突﹐无形的种族歧视﹐还有打工艰难﹐生活辛苦﹐缺少亲情﹐缺少友谊。不少新移民感嘆﹕这看不到未来的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下辈子?下辈子太久!只争朝夕。
看到报道﹐加拿大政府对移民问题十分关注并正在积极调整移民政策﹐华人移民的学歷资歷和资格认同问题﹐想必会逐步得到解决﹐听说已经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什么部门﹐专门就移民的资歷学歷资格等问题向新移民提供咨询和帮助。但愿所有这些﹐能够帮助老移民和新移民和未来移民﹐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把华人移民的勤劳﹑聪明和智慧﹐发挥到尽致﹐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社会﹐不会再有华人脑体倒挂的笑谈。谁说看不到未来?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华人﹐当上加拿大总理和美国总统也没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