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永远是个话题。
虽说这要视个人的情况而定,但是对于在国内工作、生活条件不错的中国技术移民来说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并且也难说就一定是好事。这边的“过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移民,一辈子后悔;移民,后悔一辈子!”听着似是矛盾,但也不无道理。
在国内,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总有些不满意的地方,看着西方的大门洞开,看着身边的人纷纷走出去,就想着一定要出去看看,换个活法,一辈子呆在国内真是不甘心。等到真的出来了,才发现除非有特殊的“本事”,已及适应能力,还得有机会,才能找到一个差不多的工作,而更多的人,即使来得很久了,大都还在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奔波,干着与其在国内的职业风马牛不相及的简单的体力工作,就是这类工作还经常是今天有明天无的。还有,对于在国内亲朋众多,好友如云的中国人来说,加拿大的“闷”,可不是一般的人能抗得住的。另外,虽说加拿大有很多东西让人向往,让人称道,但是对于登陆时已经老大不小的中国移民来说,总有一种“人家的风景”的感觉。即使来了很多年了,也很难从内心深处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
对于在国内一穷二白的人来说,来到这里后,老有所养病有所依,虽说也有许多不易,但权衡一下利弊,还是很值,问题是,许多的技术移民在国内都是养尊处优的,来到加拿大就会感到失落,这不光是肯不肯吃苦,能不能奋斗的问题,要知道在哪儿都有奋斗的机会,而在哪儿奋斗成功的人都是少数。罗嗦了半天我并不是要说这儿不好,而是我们许多人在国内已经有了基础,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来了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份落差决不是单凭几句豪言壮语就能冲淡的。。。
这里的华人总喜欢说加拿大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随便拉过一个人问问,大多数人在国内时都是个“人物”,可既使是龙虎之辈,加上个“藏”或“卧”,也就说明现在早已是默默无闻了,至于何时,甚至这辈子还能不能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就更只有上天知晓了。
踏出国门,在海外生活,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忽然变得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都不是了,所以,移民们相见时寒暄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过去:哪儿人哪,在国内做什么的?
新移民学法语,第一堂口语课也总是由自我介绍开始。
记得当时我们班上中国学生的自我介绍足以吓人一跳:工程师、教授、法官、律师、医生、记者、国家干部。听得讲课老师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想他的一生也不会给这么多“高级人才”上过课吧!末了,老师不假思索地,甚至有些不合时宜地弱弱地问了一句:那你们移民来这儿干什么?
我虽然也算是有点儿文化,但充其量也就是一普通人,普通白领。来加后,遇到老乡或是谈得来的人,自我介绍时实话实说,说我是报社的编辑,有时也说是记者(当时我们的报社规模不大,编采合一,也就是说我们即是记者又是编辑),并说明是新华社辽宁分社主办的一份报纸,后来又归了辽宁报业集团。因为报纸不出名,所以要加上一些注解才能让人明白。有一年的春节,我的一位富有的朋友在其豪宅开PARRY,为了活跃气氛,也为了大家相互认识,主持人高调介绍来宾:国内某高校著名学者某某,某歌舞团著名歌唱家某某,某企业老总某某,IT精英某某某。。。
听得我大感惭愧,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一平民百姓,怎么一不留神混进上流社会里了!
接下来轮到了介绍我了:“辽宁日报总编辑冯某!”大家鼓掌。接下来我什么也没听见,只是看见每张脸都在笑着,每双手都在动着。后来想一想,连我都荣升省级党报的主编了,想必其他人的情况也差不多吧!
实际上,这只是在活跃气氛,大可不必认真,可是大家互不相识,也就难免有人当真了,况且,这种场合多了,有时也难免自己都当真了。
说实话,出国了,什么都没了,什么都不是了,心理就会觉得不平衡,就总会想起昔日的“辉煌”:“想当年,老子在国内的时候。。。” ,想得多了,不知不觉地就连自己也会把在国内时的辉煌无限放大了。
实际上,技术移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人才,但也大多不是什么经天纬地之栋梁之才,出国了,昔日的辉煌也该放下来了,否则它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负担。
移民久了,人们也会渐渐地说起现在,说某某人找到了一分年薪七八万的工作,说某某人花百十来万买了个酒吧,说某某人开了好几个便利店了,说某某人的旅馆有上百个房间,说某某人的饭店多么多么火。也许这些在有些人看来还是稀松平常,还不是真正地融入到了所谓的主流社会,但至少他们开始了,而不是像许多人那样来了十几二十几年了,还在天天想着:我在国内的时候。。。
后者更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