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新移民温哥华登陆经历:食品安全及银行服务

很长时间一直受益于家园的朋友们无私分享。我也小小的在此记录下登陆经历,希望能够有些有用信息。

我家的移民纸姗姗来迟,短暂的兴奋之后陷于巨大的不确定中。到底未来的日子何去何从,心里完全没有底。于是我们决定先过去看一看,情况如何就像小马过河,还是需要自己实地感受之后才知道。

给自己打气说, this is a completely new world with life that I could never imagine here in China. 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至少不一样。在我们的年龄上,还是选择到的“不一样”已经太稀少。那么,深呼吸一口,开开心心就出发吧!

登陆

在飞机上,非常吃惊得发现好多的印度人!而且扶老携幼,一窝蜂出动。以前以为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其实更有甚者是阿三。他们的足迹才是遍布五大洲三大洋,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有阿三,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他们的身影。

当然,不是使用贬义说“阿三”啦。

我们座位的前后都是。后排的一个印度家庭,有两个儿童,一个妈妈,一个不知道是爸爸还是外公,浓密的胡子,花花白白,完全看不到他有嘴巴,头上包着红红的结实的头巾。

之所以注意到他们是因为有个小插曲。我登机落座之后突然头顶有泰山崩来,原来是那个印度妈妈的一个包没有放好砸中我的脑袋,然后她心慌意乱急着把包拿起来收好,没料到包带绕在偶的脖子上。天,她使劲一拽,人命关天呀!我真是魂飞魄散呀!空姐吓死了,拼命给我道歉,安抚我一颗怦怦乱跳的小心脏。呵呵。

飞机上几乎没有睡觉,前后的印度小孩不时哭闹。

飞机餐非常不靠谱。至少东航的如此。建议大家自带航机小点和水果。

其间空姐发了海关申报单。一个家庭填一张就够了。

入境 加 拿 大

终于到了温哥华机场。一家人疲态尽显,小朋友的眼睛里面都有血丝了。

下飞机时需要把护照拿在手里。刚过登机桥,就有两个武装警察在检查护照。一个白人似乎不愿意出示护照,要求律师在场,两个警察立即全力应付这个刺头去了,没有检查就放过了跟在后面的印度人和我们。

温哥华机场室内部分其实不大,但是设计很人性化。比如标志很清晰,而且位置矮矮的在上方,容易辨认。都有中文标志。

跟着人群往前走,刚下一个楼梯,有机场工作人员站在走道中央分流:持移民纸的请走这边。新移民和学生等进到旁边的一个房间办理登陆手续(CANN), 其他人就在大厅开始排队过海关。

也许是清晨到达的原因,进包间的人不是很多。我们先走进小厅尽头,当时有三个CANN的人员做registration,他们有讲英文,讲中文的。接待我们的好像是个不会讲国语的香港小伙子。另外一个普通话很正宗的大婶在接待另外一个中国家庭,我们只好英文交流了。

小伙子给我们一个小袋子书面材料。最有用的是一本小册子,Information for newcomers,《新移民定居须知》。里面按照步骤列明主要的手续和信息来源,比如:

加 拿 大

 -At the airport;

-Important things to do (SIN, medical insurance, child tax benefit, how to apply etc);

-Services for newcomers;

-Community Resources; 加 拿 大

-Education;

-Employment;

-Establishing a new home;

-Transportation;

-Family;

-Emergency/Reference no.s

 

这些工作人员很和气。我心底暗暗佩服,要知道,他们每天同样的话要从早说到晚,同样的动作。

小伙子大致跟我们讲解下要点,问有没有什么问题。偶们在北京时间的午夜到达机场,已经困的要命,没有什么问题,只求快点让我们出去。接下来他请我们去一排椅子的地方休息,等待有officer available处理我们的入境手续。

坐下来一看,排队的还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也难怪,本来这架飞机就是从中国来的嘛。

等待的过程,打量了下环境。只有三个officers上班,温哥华的清晨嘛。他们讲的英文挺快的,哈,不会偶们听不懂吧。

大概十分钟,轮到我们了。

这个officer皮肤黑黑的,似乎是南美血统。英文纯正,应该是从小在英文环境长大的那种。他的职责是最后一道审核,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核对是否和之前移民申请时候有无重大不符。没有什么细节性的问题,比较简单,比如你们结婚几年了,有几个小孩什么的。本来我带了当时移民申请时填写的表格,打算在飞机上复习下,毕竟是好几年前填写的。后来惊魂一番后也没心情温习,就作罢。其实用不着的。

他还问了跟海关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带烟酒,有没有奶制品,动物标本,植物种子什么的。烟酒方面,额度以自用为原则,大家注意不要讲用作礼品或者带去出售。

最重要的事情来了。

在这个小厅里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申请PR card.如果已经有一个B.C.的地址,能当场在机场申请,这是所有申请处理进度里面最快的。

如果实在没有这个地址(稍后枫叶卡会邮寄到这个地址,收件人就是你啦),只能稍后自行申请了。

我们除了手写了一个地址以外,基本甩手掌柜。

这个session结束以后,移民官把最后一张黄色的移民纸留给我们做为唯一的身份证件。欢迎我们来到加拿大,闪人。

我有点晕的往外走。突然一个工作人员从厅外奔进来,用中文问,你们是MU航班的吗?是不是有行李还没有提取?我一时左顾右盼:问谁呢?她又改用英文问了一遍。哦,问咱呢。

是呀。不是办这边手续,还没能去领行李嘛。

原来我们是最后领托运行李的。行李比较多,摞成小山状。工作人员已经帮我们从转盘上拖下来,整整齐齐码在旁边。

一个porter推着行李车走过来问要不要帮忙。想到要给10块加币的小费,还是自己搬一搬,省下60块人民币吧。看,新移民的恶习显山露水了吧,干什么都要乘以6. 呵呵。

推着行李出来,想想怎么跟朋友联系。我们在国内换的加币,只有100面额的。后来发现,100加币真的是很大一张钱,远比100人民币经花。

接机 

我看到一个currency exchange,跑去问可不可以换小面额加币给我。里面的阿三居然告诉了,小面额加币只能买的,同比种之间不能换。

很失望。旁边有个information desk。我试试看运气,告诉里面的人需要给朋友的本地电话联系,否则接机就接不上头了,而且隔壁exchange不给换小面额。她很友好,居然就把他们柜台下面的工作电话给我打了。她怕我不熟悉拨号方式,还帮我拨通以后才离开的。呵呵,我很乡土的想,在中国的机场,可没有类似的友好。

老X和我们接上头了。老X四十岁左右,五官端正,一看就是好人。他不像印象中特能侃也喜欢侃的北京人,话不多,但有刀锋。他说,在国内的时候大家往往把这里的好跟中国的不好比,等到了加拿大又不自觉老拿中国的好跟这里的不好的比。回流的人群当中有相当犯了这个小错误。

老X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勉强睁开朦胧的睡眼打量窗外。坦白的说,景致跟想象的图画相差太远。上海的道路,尤其浦东,总是线条笔直,包括绿化也规划的非常整齐。曾经鄙视其匠意十足,但看久了习惯那种非常干净的感觉。如今,抬眼忘去,旧旧的房屋,旧旧的街道,松散慵懒地随地躺下去。天空很大,因为有些高度是数目,房屋都矮矮的。没有火红的枫叶,这就是以前别人用梦幻般的语气谈到的“仙境”吗?

跟中国商务城市中蓬勃气质相差老远呀。怎么回事?我没有梦幻吧?!老X的忠告及时到达。

到达朋友的房子,吭哧吭哧把行李全部扛进房间,来不及整理,

跟老X道别,倒头便睡。

吃饭问题

第一个超市我们去的是诚信。原来看网上也有家园的朋友提到。进门一扫,那个小呀,整个一个便利店。定睛一瞧,国内熟悉的瓜果蔬菜大多有卖,有的价格也不算很贵。上海小青菜只是小贵而已。所有的绿叶蔬菜无不姿态丰美,青翠可爱,滋味甜美。这才发现打农药和不打农药的菜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前者久煮不烂,后者一煮就软。

原来我们吃了几十年久煮不烂的菜呀。

诚信里面各种调味品,像老干妈,正宗鹃城豆瓣都有卖。

最好的东东是贝壳。新西兰青口5块两盒,好便宜,煮一煮除了加盐不用其他调味品,那个汤鲜美无比。赞。再赞!

洋人超市里面的生耗,牛奶,酸奶,冰淇淋,果汁相对物美价廉。我在国内不太放心生蚝,但这里,我相信没有寄生虫和污染。一个很大的耗才60c。吃到爽。

酸奶当然也不用担心是最差的奶,或者过期的做的。酸奶真的酸耶,偶们很乡土的发现原来酸奶可以不仅仅只有甜味滴。呵呵。

吃饭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开始着手办其他手续啦。

办证

SIN 在 Service Canada的就近办公室办理。也是小小旧旧的一栋楼,完全没有中国政府机构的建筑那般高大威猛,在外观上必须体现一种庄严和敬畏。这个小楼几乎泯然众人。低调的门派,没有醒目的外墙或者落地logo,偶们怀着几乎疑惑的表情走进去。电梯蛮老派,似乎用了不少年头,也是OTIS,不像国内新办公楼里面的电梯既轻又快,几乎带着炫耀的灵巧身姿。 本文 来 自

电梯停稳。第一个办公室给加拿大公民办护照事宜的,第二个申请工号,耶,走对地方了。

迎接我们的肯定是香港人。可是跟我们讲英文。他接过我们的护照和移民纸,在系统里面进行登记,然后我们坐在一旁等待叫号。

一小会儿之后,广播里面讲某家人,这就是叫我们耶。旋即,一位亚裔female official 具体帮我们办理申请。除了提供了下现住地址,联系电话以外,也没有特别的。不过有些奇怪的是,official会把我们每个人的信息读一遍,要求听后确认信息正确。当然,都是用英文。当她说到数字的时候,还没有倒好时差的我们禁不住小小紧张了下。

呵呵,本来英文讲数字就很费力嘛,怪不得偶们啦。

食品安全及关于蔬菜的小争论 本文 来 自

关于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我想每位家园的朋友在国内都有切肤的体验。从中国去加拿大并不代表去天堂,所以应该大家都不是在寻求十全十美的地方,除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以外,一切不操心,一切都那么美好。

坦白地说,我不知道转基因的蔬菜到底如何甄别。我仅有一次吃到没有打过农药的白菜的经历:

加 拿 大

若干年前去到浙江的山里游玩。那是个姓梅的冷僻小山村,人口稀少,山林茂盛。远远没有旅游开发起来,路况不太好。我们在其中一户农家借宿,他们非常热情,请我们摘他家的枣子,烙玉米饼吃,还自告奋勇说去山上打条蛇来招待我们,呵呵,把我们给吓得,好不容易说服主人家不要去打蛇。这些吃的东西,我们给他们钱坚决不收的。

相信家园里面的驴友也有类似的经历的。不是乌托邦,淳朴和简单的确存在。Somewhere.

我离开的时候,告诉主人家买点他家的菜,因为很好吃。他被太阳晒的黑黑的脸皱成一朵菊花,笑道:我的菜一点农药的不打。他给了我好多的菜,多到甚至有点负担。本来想借机补贴他一点招待我们的开销,结果唉,反而让人家花销更多。

这几天韩国泡菜告急,中国白菜及其替补产品大萝卜也应声涨价。恩,是的,这棵白菜和我以前在菜市买的白菜外观并无二致,也没太注意。

一天在家剥了几片,按照常规方法炒一炒。我突然发现,怎么似乎一下下就软了,可以起锅了。吃一吃,白菜香甜糯软,好吃呀!剩下的白菜后来再做,也是一下下就好了。

我很高兴的发现,原来不打农药的白菜是这样的。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不打农药的菜一煮就软。

也许有的朋友会追问下去:说不定品种不同呢?我也不知道。真的。人生在世百年而已,如石中火,梦中身,隙中驹,有太多事情需要考虑研究,那么上面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简单一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仅凭直观感觉就可以作出一个较为理性和合理的判断,只要他/她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

对我来说,只要那个老农咧嘴一笑说,我的菜一点农药的不打,我就可以充分信任?而不必经过农业学家那种精专水平,掌握专业知识,借助专业设备检验之后,才能吁口气: okay, 没有农药。或者,不是转基因。

所以,前面说道在超市里面买到的菜一煮就软,立刻让人联想到没有农药的山村蔬菜。直观的感觉就是,没有农药。当它声称甚至只是默示出售的食品安全时,我可以信任。

西方同样有质量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在加拿大寻找perfect,对么。西方也有大规模的召回事件,但是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如果一定要勉强做个对比的话:

放在今天的时点上,为什么质量的问题在西方只是对个体品牌或者产品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却日益培育出普遍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实在太广大了,叹息。有的人变成条件反射似的排斥心理,有的人相反开始钻研与产品相关的一切能在网络搜寻到的知识确保购买之前将自己武装成为专家。

加 拿 大

太累了。相信下陌生人说的话,陌生人写的声明,太难了。如果可以尝试去相信下却不使自己受伤,只能在信用社会里面了。再次强调,信用社会也不会预防犯罪和违规绝对不发生。

加 拿 大

最后,无论对转基因的探讨如何,也不会得出喷洒农药是一种相对健康和对人体安全的方式。就像砒霜和鹤顶红,问要哪个?两个都不要。呵呵,咱要鱼和熊掌。

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比较简单,填表(网上也有的下),签名,复印移民纸,装在信封里面,邮寄!

不少7&11里面设有邮局的小柜台,挺方便的。寄信也是要打税的。如果你的听力对英文数字不敏感的话,尽管看收银机的小屏幕好了。

寄信的时候,我把手心摊开,让邮局职员自行取用硬币。唉,加拿大的硬币太复杂了,还是中国的1元,5毛,1毛来的简单。他们的数学真是好。以后熟悉硬币应该会好很多。

银行服务

接下来说说银行服务。

银行在加拿大遍地开花。我们需要银行帮助至少两件事情:

一,开立支票账户。相当于中国的个人基本账户,一人一户。这个账户是必须的,因为政府的补贴只会进到支票账户。

本文 来 自

二,申请信用卡。信用卡的作用毋庸置疑,让我们尽快建立信用记录。

借记卡(debit card)可有可无。能够使用借记卡的地方基本都能刷信用卡,虽然有罕见的个别地方不接受信用卡而只接受现金和借记卡。

刷借记卡对建立信用记录没有帮助,在银行一般当场就能开出来。而信用卡则需要一定时间被银行风控部门审核,尤其对于新移民,白板一个,会稍后邮寄到你留的地址(当然不是中国的某个住址)。

在加拿大使用任何服务都不是免费的。我们需要转换思路。在国内,觉得银行既然要拉拢客户,就应该这个免费那个免费。而在加拿大,通过银行干任何动作都被视为是银行对咱提供了服务,所以要收费。

比如,刷信用卡,在国内每到黄金周前夕,银行大多会主动调高信用等级,或者不时推出一些活动,像刷多少笔或者金额就免年费(一般都会免的),节日期间刷卡积分双倍等等。最多某些银行会对信用卡取现超过一定金额的收取比例手续费。

但是,在加,每刷一次信用卡,或者刷一次借记卡,或者往卡里转帐归还欠款,都是一次交易,计算手续费。

每一家银行当然都有各自促销手段,针对新移民提供package。比如,支票账户和信用卡挂钩,如果信用卡保证金(仅仅针对从零开始的新移民)达到一定金额,就可以给予支票账户一定的免费交易次数,免费给几张空白个人支票,等等。可以具体跟银行咨询。

电话咨询即可。对使用英文表述金融词汇信心不足的朋友大可放心,银行都有国语咨询热线。最早香港人去的多,后来台湾人也逐渐多起来,前几年大陆移民集中登陆潮,催生了国语服务。

敲定选择哪家银行之后,约个时间上门开户去。

不提前预约也可以,不过可能在人多的时候稍微等一等。人多,也不是在工行排队的那种概念。

前台的receiption会自动根据咱的肤色对口安排一位客户经理。我上门过一家小银行(Coastal Capital)和一家大银行(TD),奇怪的是两家都给我们安排了将国语的客户经理,难道我说的是带有浓厚国语口音的英文????

再说欢迎新移民的package。

以CIBC为例,提供免费的日常银行理财服务(开设CIBC Everyday Chequing Account,一整年无需缴付月费或者银行交易费用)、租用保险箱可获得45刀返还,申请CIBC Divident Card信用卡可按消费金额获得1%现金回馈,可申请新移民房贷Newcomer Mortgage。

不过,大家小心了,一定不要只看广告的醒目部分,千万看清楚下方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例如,上面的各项优惠一人只能享有一次。银行交易包括签发支票,提款,授权,自动转帐,缴付账单,过帐购物,豁免期为一年。等等。

而且,除了看广告小字以外,自己还要跟客户经理问清楚。例如上面所说的支票账户,免费交易次数仅有10次每月,超过的需要缴纳每月基本月费3.9刀。

RBC提供为期6个月的无限量支票账户交易次数(Significant no limit)和免费支票本,免费期后基本月费13.95刀,或其他档次的服务(如个人的话,每月4刀免费15次)

它家的信用卡有一种rebate card,提供高达5%的cash back。具体条件可以咨询1-886-614-9573(国语)。 加 拿 大

CIBC: 1-888-298-8822(国语)

每一家银行都有网站,详细介绍。不耐心看大篇英文的话,打电话咨询。不过,和在国内的电话银行一样,需要等待满长时间的。

顺便说下汇丰。

出去前看到有家园朋友提到汇丰的预开户服务。这的确是少见的。人还没有踏入加国,账户已经预先开立好了,而且有同名账户国内国外免费划转的便利。恩,听起来满诱人的。身未动,心已远。^_^。

于是详细了解了解该Premium Account服务。

针对新移民的特别好处是,免费加国预约开户。也就是说,在中国开户之后,即可在系统中填妥资料,开好加国的账户。开好之后,免费网银转帐,不限金额,联名账户和个人账户间的跨境资金划转,可以选择转帐或支付指令的签名为个人或二人同时签字(对联名账户而言,比如夫妻二人)

当然,加国信用卡的申请可以一并在中国开户时提交,具体审核条件也按加国的要求,只是处理时间上省了一些。

听起来真的让人动心呢。但是,条件是:必须维持账户的余额保持在50w RMB or 10 w CAD(或者即可,汇丰对此进行全球观察,比如同时在中加开户,中国门槛费较低,则满足该最低要求,加国账户的免费服务仍然可以享受)以上,否则上述各项服务都收费,并且需要支付账户的月费。

这个要小心了!

因为后来我发现,比如在中国开户,要开我和孩子他爸的联名账户,实际上需要开2个个人账户,一个联名账户,然后分别按照人民币,美金和加币开立,则瞬间就变成12个中国账户被开出来。

如果掉到门槛余额以下,则光是中国账户的月费就是12X150CNY=1800.

还不包括交易补收的手续费以及国外账户的手续费。

在中国的一家银行就有12个账户,太麻烦了。

对于确定自己的账户门槛无论在任何时点都不会打破的朋友来说,也可以考虑。而且国外汇丰的一种信用卡(rebate)现金返利也比较诱人。

不过,综合考虑之后,我家没有选择汇丰。那12个账户像做大山一样压在头顶。

原文: http://forum./showthread.php?t=38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