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第一城-多伦多
大多伦多地区有华人近60万之众,之中有港人20多万,大陆人也有20多万,还有近10万台湾人,来自东南亚、加勒比海和其它地方的华人移民也有几万人。不仅来源地不同,华人在这里谋生的路子和生活状态也有很大差别,赚钱多的,赚钱少的,住大屋开好车的,几家人挤在一个地下室的,已经落地生根的,还有两边飞的,各种情况都有。海外一个城市聚居了如此众多的华人,在移民国家欧美澳新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将多伦多称为天下华人第一城也不为过。
华人有寻根念祖的传承,不仅有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有扎堆居住的偏好。东部的士嘉堡,北部的万锦,烈治文山,西部的密西沙加已经形成了新兴的华人重镇,往日的中区唐人街只能记载着过去,已不代表现在。在这些新兴城市的主要街市,来来往往的几乎都是华人,华人多华人的商铺也多,商铺的招牌有些写上了中英文,但有很多招牌就只有中文,由于光顾的客人中很少有不识中文的,店主就索性把官方的英文省略了,也不用担心失去生意。
现在,多伦多市中心的许多街道都启用了中文标示,一个店铺挂中文牌匾,在多伦多是非常平常的事,不像前些年,乍一看到中文牌匾还有新鲜感和亲切感。近十年来,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成批涌入多伦多,使得华人社区的同乡会,校友会,各类协会,各种组织与时俱增,华人生意的发展也有了很多新的机会。
华人生活在多伦多,开着车跑不出多远,你尽可买进台湾货,港货澳货,大陆的南货北货,吃遍家乡酸辣苦甜。各类家乡方言土语在多伦多大行其道,甚至压根不用说英语也过得终生。在多伦多,以华人居住地和华人社团为代表的华人社区已经成为一块具有独特色彩的地盘,生活在这个地盘里的华人世代相传,使得很多风俗和习惯仍带有深厚的家乡印记。
华人的生活需求,基本都可以在华人的圈子里解决,支撑着这些华人重镇的市面繁荣和提供华人生活便利的便是成千上万的各种各类的华人小生意。虽然华人的生意现时也更新换代了,然而由于华人的消费特性和生意的经营方式,华人生意仍然没有脱离旧时唐人街的一些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成为现时华人小生意发展的难处。
一说买家
生意离不开买家和卖家。不管是买货还是买服务,买家出的是钱得到的是需求。比如去超市买食品,去杂货店买日用品,去买车买房子,不管大件还是小件,买的是货,当然还有卖家的服务。买服务或者说买个称心如意,这也是买家考虑的重要事情。
习惯性砍价
如果要雇专业人员报税,请金融师打理财务,买保险,雇验屋师,雇装修师傅,雇教车师傅,给孩子雇家教,雇人工搬家等等,这些主要是买服务,买家出钱买的是专业知识,劳务和工时。卖家要的价,除了成本还要有利润,当然,买家给多少钱,也有自己的考虑,买家愿意出卖家要的价,买卖双方都满意。
然而,对于很多华人买家来说,更在意的是价钱而不是服务或者货品的品质或者货品文化,甚至是仿制的伪货,由于便宜也有不少买家光顾。这些买家的特点首先是拦腰砍价,货还没看清楚,刚一照面就砍价,如果知道同样一件货,别人买到手的价比自己低,就有了吃亏上当的感觉。
讨点赠品或者给点回扣
习惯性砍价这是特点之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价钱谈成了,钱也付了还要讨点赠品或者给点回扣,或者再要求一些额外服务。比如雇人工,砍价砍到了只剩下一半的价钱,活也干完了,到了付钱的时候,买家又提出额外再给干点别的活,有的卖家不计较,就按买家的要求做了,有的卖家对这种额外要求不情愿,就拒绝了。
虽然生意也做了,但是买卖双方都是灰头灰脸的从感觉上丧气,这就容易惹出纠纷。再比如到超市买食品,卖家已经分类清理好的蔬菜,买家挑三拣四拿在手里还要再掐头去尾,虽然只能省下几分几厘,这种做法在华人超市却也屡见不鲜。
甚至在西人超市的水果蔬菜摊床前,也能见到不允许拆开包装袋挑选食品,对鲜嫩的水果不允许掐捏挑选这类的中文提示。过分计较物有超值,这是买家的另一个特点。中国近百年来,战乱不断,政治运动一场接着一场的搞,使得上下几代人都在过着清贫的日子,这就养成了一分钱掰成二瓣花的消费习惯。价要低货要好,买一捆韭菜秤要高高的还要顺手白拿二根葱。虽然近20年来经济好了收入也多了,但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在节俭地过日子。买家不给卖家留有余地,买家过分挑剔,买家给不到好的价钱,卖家的货品质量和服务自然就打了折扣。卖家的生意发展也就更加不容易。
二说卖家
卖家经营货品或者经营服务,图的是利润,有了利润不仅能支付生意的成本,生意的自身发展也有资金的来源。在加拿大做生意赚钱不容易,很少会碰到几年之间就能大富大贵的机会,加拿大的市场早已成熟和平稳,平均利润法则主导着市场的运行。
跟风随影,你能做的我也能做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对于大多数小生意来说,想要发展做大,只能靠积年累月的慢性积累,或靠有较大财力占有较大的市场,或是有独家的知识产权,能转换成市场的畅销产品。然而,对大多数华人生意来说,缺少的就是这些,一是初来乍到没几 年,手上没有积累,二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是没有自己的技术产品。
这种现状就决定了华人小生意在市场中的基本位置,也决定了华人生意大部分集中在了服务业,而且生意的规模都比较小。虽然加拿大与民生相关的经济主要靠数量庞大的小生意支撑,但是华人的小生意却有另一番艰难。华人做生意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跟风随影,你能做的我也能做,结果大家都扎推做同样的生意。
竞相降价
由于华人生意的消费者主要还是华人,买家有限,卖家却挤成了一堆。特点之二是竞相降价。新生意登场参与同行竞争,最拿手的市场策略就是大减价。同一种货品你卖10元,我就卖8元,接着就有卖5元的出来。竞相降价造成了新生意刚入市就亏钱折本,还没等到赚钱时,新铺子很快就变成了旧铺子,接着,又有一拨新铺子蜂拥入市,又开始了新一轮竞相降价。
竞相降价的结果不仅使自家遭受损失,整个行业也因此萧条,新铺入市的门褴也越来越低,入市的门褴低挤入的新铺子也会越来越多,这也使得靠竞相降价来达到市场取胜挤垮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也越来越没有作用。这就造成了我赚不到钱,你也赚不到钱,每天只能各自撑着小铺子耗日子。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老板没钱拿,做事的伙计也拿不到好的工钱,消费者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好的货品和好的服务。特点之三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喜欢单挑不喜欢合伙,华人的小生意规模尽管不大,却到处都是总经理,到处都是集团,到处都是董事长。
老总们个个都立志要做行业老大,却奈于支撑的财力不足,还没有等到实现雄心壮志做成大事之时,就被年复一年的在小生意圈子里打转转的无奈而磨退了锐气。小生意的老板事必躬亲,白天忙生意晚上愁生意,虽然身为集团老总或是董事长,无奈独撑门面没有帮手,自己要打理进货出货,要应酬买家,还要讨帐要债,更要承受税务,法律,财务,市场,成本上涨等等的压力。当着董事长当着老总,却没有享受着应有的待遇,生意清淡时,甚至还拿不到工钱。在这种情景之中,做成大事自然就成为了奢谈。
先打工学艺后创立自己的基业
特点之四是先打工学艺后创立自己的基业,拿老板的工钱偷老板的手艺,等到火候到了自己再立业单干。然而,新的商号创立之后,却仍然在原有的市场里面与原来的师傅抢客户抢生意,徒弟自立门户成了师傅后,又会有新的徒弟在新的师傅门下用这种同样的手法,再挑出新的门户。
不按规矩办事
一家生意分化出来了多家生意,原有的一家生意还吃不饱,这碗饭又被分成了几份,只能是挣来抢去的在这个圈子里开打。特点之五是不按规矩办事,不看重行规,不遵守合约,欠帐抵赖,不讲诚信,不喜欢踏实积累,喜欢走捷径一步登天。
资金匮乏
过度看重眼前利益,莫视长远利益。华人生意场随处可见无序和混乱,还有恶性竞争。特点之六是资金匮乏。华人生意主要迎合华人需求,西人的资金流不进来,大陆有钱人大多都追逐高回报赚快钱,能投放过来的资金也很有限。做生意靠财力,没有足够的资金,生意做大的可能性就不大。
华人小生意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加拿大常规的经营环境,还要面对华人的独特消费文化和经商文化。买家改变节俭的消费习惯,卖家改变传统的狭隘生意经,对华人小生意的整体发展都是会有帮助的。
相关文章:加国华人创业须摒弃恶性竞争 “竞合”才是王道
(北辰时报)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您随便打开几份免费的中文报纸,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两家华社的保健品公司,一家公司在广告中公开指称:“没有某某字样就是假货。”而另一家公司则指称:“某某某就是假货。”意思都是一个,这个市场上只有我的产品是真货,别人的都是假货。更为奇怪的是,笔者在同一份媒体的正反两面同时看到了相互指责对方的产品是假货的广告。不知细心的消费者读了有何感想?
上述两家企业互相宣传对方是假货的真正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作为企业宣传一般的规则是只说自己好,而不说别人不好,如果有真凭实据可以依法保护自己,如果只是宣传的需要这样做只会让消费者不知所从,并不一定能达到宣传自我、打压对手扩大自身销售的目的。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即市场的规模是一定的大,假若消费者购买了别人的产品就减少了购买自己产品的机会,这就是竞争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一个固定大小的蛋糕,切给甲多了,切给乙就小了。所以做生意都是害怕竞争对手的出现,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出现了,就如临大敌,洪水猛兽,非要把它捏杀在摇篮里才后快。
但是我们看看西人的企业,市场上麦当劳、肯德基共存;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共荣,这些企业为什么可以互相依存、共同做大,而华社企业却要致对方于死地,企业经营不仅是“竞争”而且是“竞合”,是可以做到多赢、共赢的,共同把市场做大才是正道。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敢于竞争、勇于竞争、不断创新,向竞争对手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国内的外贸业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华人在外面最怕“他乡遇故知”。为什么,因为知根知底,互相打价格战。华人的打火机在欧洲市场就是这种情况,你卖一元我就卖九角,最后是整个市场的丢失。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他们被人誉为是中国的犹太人,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是扎堆的抱团。比如卖鞋子,他们不是去那些没有人开店的地方开店,而是去到很多人开店的地方开店,最后开成了鞋子一条街。实践证明,扎堆开店比单打独斗要好得多。他们比的是勤劳、比的是精明、比的是差异,而不是相互抵制。鲁迅先生曾说过:嬉笑怒骂决不是战斗。
有人会说:难道西人公司就没有竞争打压?当然有,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浙江雕牌企业就专门制订了一个“射雕计划”。微软公司面对谷歌的竞争制订了“打谷办”。他们都是依法依规合理竞争。使用的手段是在一家超市雕牌摆了十个样品,宝洁就摆二十个。在市场竞争的今天,没有哪家企业可以一统天下,垄断所有的市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有欢迎竞争、拥抱竞争的心态,要知道你今天可以用这种手段打跨甲,明天又会出现乙,真的有一天,市场的所有对手都没了,一家企业也没有什么意思。有道是:“棋逢对手难藏兴,将遇良才好奏功”。
有人又会说:加拿大的市场这么小,人口这么少,不竞争怎么办;其实现代资讯这么发达,如果您认为移民加拿大就只能做加拿大市场,第一说明心胸太小,第二说明能力有限。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时代,地域的狭小并不是做不大市场 的原因,关键还是要检讨自己的能力。有句话说: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我们告别遥远的祖国来到这祥和的加拿大,但愿我们竞争时是花拳绣腿,而不是一剑封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