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加拿大华裔:生或是不生?2千卫星婴儿影响深远

生育决定

近年来,加国的出生率及生育率均有上升趋势。不过,加国的出生率是1.5,却远低于2.1的人口替换率。国民趋向小家庭模式,以便集中资源培育孩子;生活迫人令人再叁考虑生儿育女的计划;夫妇延迟生育等情况,对加国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出生率生育率上升

去年加国统计局发表有关出生和生育率的报告显示,加国出生的婴儿数目持续六年上升,这现象跟生育率上升,以及不少妇女正值生育年龄等因素有关。

自2003年起,加国总生育率也呈上升趋势。连续四年,年龄介乎30至34岁的女性生育率最高。于1988至2008年间,40至44岁女士的生育率增幅逾一倍。2008年,平均每名妇女诞下约1.7名婴儿,上升幅度较前两年少。

养儿育女多重考虑

莱斯布理奇大学全球人口和生命课程 (Global Population and Life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的加国研究主席苏珊.麦丹尼尔 (Susan McDaniel) 指出,从战后婴儿潮开始,加国家庭趋向小型模式,典型夫妇只养育一至两名孩子。她表示:「我们期望养育高质素的孩子,为此要投资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参与子女的学校活动、跟进家课等。若子女多的话,就未必能兼顾了。」

由于很多母亲是全职妇女,儿童托管服务的质素和供应名额,便成为她们的着眼点之一。麦丹尼尔解释:「她们将薪金用于托儿服务上,要是找不到高素质的日托服务及要轮候的话,自会叁思应否多生一名孩子。」

2002至2003年间,研究人员于卡加里及爱明顿,访问了超过一千名首次分娩的妇女,继而归纳出影响她们怀孕时间表的叁项主因:跟伴侣关係的安全感、自己对生活的操控力,及成为母亲的準备。此外,她们不能肯定等候期间所承担的风险,也拖延了生育的决定。

压榨世代生养却步

去年卑斯大学一项报告表示,自1970年代中起,加国经济增长了两倍,但家庭平均收入并没有递增,全国屋价却攀升近八成,令有孩子的家庭百上加斤。无怪乎加国新一代被称为「压榨世代 (Generation Squeeze)」,即年轻人的家庭面对财政、时间并孩童托管服务各方面的压力加剧,这一切标誌着「无声的世代危机」。新一代要应付日益严重的私人及公共债务、服务缩减、就业机会不稳、难以置业自住等问题,已经喘不过气来;因此,生儿育女并非这世代优先考虑的事。

高龄产妇数目上升

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 (Canadian Institute of Health Information,简称CIHI),就100万宗加国医院诞生的婴儿个案,作了一项同类中规模最大的研究--高龄产妇对母婴的影响。去年公布的结果发现,妇女为事业而延迟生育有上升趋势。每五个加国产妇中,就有一个年龄达至35岁或以上,她们面对的风险及併发症加增。在40岁以上的产妇中,有八分之一患上妊娠糖尿病,这可以引致血压高,或婴儿过重产生分娩併发症等问题。

女性高龄生育的趋势难以改变,所以CIHI的卫生系统分析主任莫尔斯 (Kathleen Morris) 认为:「优质的产前护理能有效处理许多存在的风险。因此,医学界为防止问题及处理併发症而製定更清晰的指引是重要的。妇女也要明白箇中问题,且在怀孕早期尽快得到医生适切的照顾。」

延迟生育风险大增

医护人员对妇女延迟生育的现象深表关注,引发加拿大妇科及产科医生学会 (The Society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of Canada) 推出有关延迟生育风险的指引,使国民透过资讯作出明智抉择。

妇女的生育能力于32岁后急剧下跌,而男性的精子质量和生育能力亦随年龄增长而转弱。逾35岁的孕妇会面对较高的风险,包括:小产、宫外孕、糖尿病、血压高、胎位异常、多胞胎、剖腹分娩等。由高龄产妇诞下的婴儿,同样危机四伏--出生体重低、早产、染色体异常、死胎、胎儿死亡等。若胎儿成孕时,为父的已40过外,孩子获得遗传病、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及某些癌症的风险亦会加增。

社区因高龄父母诞下发展、听、讲、语言等障碍的婴儿,需要提供深切治疗或特殊幼儿照顾,社区服务等开支必连锁性剧增。

成非自愿无孩一族

卑斯大学辅导心理学教授朱迪思 (Judith Daniluk) 的研究发现显示,许多有意生育的人士,因不同塬因拖延计划,又或对高龄难以怀孕的认识不多,误以为身体健康、时间仍然充足......结果因无法受孕而大受打击,变成「非故意无孩」一族。故此,她觉得有教育国民生育常识的必要。

人口结构重大转型

2010年,国会预算厅 (Office of the Parliamentary Budget Officer) 推出的《财政可持续性报告 (Fiscal Sustainability Report)》指出,加国平稳1.5的出生率,远低于2.1的人口替换率,再加上人口老化的衝击,使我们面临重大的人口结构转型时期。

人口老化为政府医疗和长者福利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劳工增长放缓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削弱政府收入,两者构成灾难性的财务结果。报告指出,为了弥补低出生率,必须大幅增加税收和削减政府服务。

加国参议员委员会 (Canadian Senate Committee) 发表了一份名为《人口计时炸弹:减轻加国人口变化的影响》的人口统计报告,当中加国审计长认为:「人口问题木已成舟:我们可以逆转,甚或拖延来年加国人口老化的可能性非常少;但肯定的是,在我们的能力内可以为此好好计划。」

加拿大华裔:生或是不生?

※ 没有规限 生完再生

来自中国东北的王姓夫妇,热情奔放,酷爱小孩。来加前已育有一名七岁女儿,他们嫌独生女没伴儿太寂寞,但在国内没得选择--政策只允许生一胎。来加以后,没有规限,当然要「努力造人」,且还想生个男孩呢!结果王太太如愿以偿,诞下麟儿。今年,王家再度报喜,又添了一个女儿。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 弄犭为乐 不作「他」想

结婚十年的张氏夫妇,贪靓爱玩,至今仍是浪漫温馨的「二人世界」。张先生坦言是家中老么,上面有四个姐姐,从小养成「油瓶倒了都不扶 」的大爷作风;张太太则是家中独女,自幼「叁千宠爱在一身」,娇生惯养。二人协意不生孩子,因为自知心智尚未成熟,常闹别扭,如此稚气的「大孩子」,那敢去挑起养儿重任?所以,二人还是继续弄犭为乐罢了,不作「他」想......

※ 生与不生 徘徊不定

严酷的现实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让李先生夫妇一直在「生与不生」之间徘徊。他们不讳言,夫妇俩也老大不小,其实真想要个孩子,可是房子这么贵,物价那么高,世道差啊,明天还不知道可有工开?现在夫妇二人打工,收入勉强能维持生计,一旦生了小人儿,可能只得一份收入,却要多养一个人,这个险冒得过吗?

※ 无后为大 继续追男

程先生是潮州人,存着「不孝有叁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一直想有个男孩传宗接代。可惜,事与愿违,最近已有两名女儿的程氏夫妇,又添了一个千金。失望之余,程先生向太太下令:还要继续再追,直到心愿达成才可收工。

※ 因负责任 决意不生

刘氏夫妇认为,生孩子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太多──不仅仅是把孩子生下来那么简单,养儿的经济负担更是只升不降,还有培育和照顾子女的性格、德行、健康、教育等方面缺一不可。由于自觉目前还没预备好,所以暂且不生甚或以后也不生,他们相信这是负责任的决定。

※ 单亲妈妈 多生有利

单亲妈妈美利有叁个孩子。她知道加拿大提供给小孩的福利不错,尤其是单亲和低收入家庭;孩子越生得多,拿到的钱就越多,比去打一份最低工资的工更划算。现在,她每月拿到的钱数目可观,自己在家带孩子,生活也过得蛮不错。

2千华裔「卫星婴儿」影响深远

约克大学心理系教授波尔 (Professor Yvonne Bohr) 表示,每年大多市约有两千名在加国出生,却被父母送返中国祖家,直至适龄入学时才带返的「卫星婴儿 (Satellite babies)」。她说,「大多数的父母都会为此决定而承受撕裂之痛,不过他们相信跟孩子分离,是为了成全家庭日后更大的好处。」诚然,许多华裔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便是希望给予子女最好的。他们认为,自己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由祖父母照顾孩子的安排最为理想;此外,孩子们在祖国成长,还可承存传统优良的文化。

波尔教授称,「卫星婴儿」跟父母分开,心灵难免受创;到他们离开祖父母时,又需要再次承受分离的打击。心理创伤加上缺乏安全感,势将影响他们以后的社交情感生活。

美国纽约唐人街健康中心的情况,犹如敲响的警号--接受精神治疗的儿童之中,由中国回美的孩子佔了四成。他们那些恐怖和混乱的行径--以头撞墙、拒绝说话或在课室漫无目的地徘徊......常被误断为自闭病徵,实质是他们极端受创后的发洩表现。

依附理论 (Attachment theory) 相信,每个人都需要有依附对象,通常就是父母或主要照顾他的人。婴孩若感到依附对象能给予他安全感,这不止成为他将来社交情感技巧的基础,还能确定他日后社交情感的表现。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将来会有正面的自我形象、情绪及韧力;反之,存在侵略性、孤立、学业成绩差的风险则较高。

儿童心理学家强调,小孩的首七年极其重要,那是塑造他们身份、自信心等阶段,以及日后生命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父母对待子女不当,后果非常严重及深远--任何负面的做法都会令他们心灵受创,甚至需要接受医疗矫正。

若父母决定将孩子交由国内的祖父母照顾,务必小心谨慎地软化分离的影响。父母定期回乡探望儿女、利用视频和电话跟孩子沟通等维繫关係的方法,都是必要的。

培育子女乃毕生的事业

不少夫妇在考虑生儿育女的问题上,都会作出多番思量,因为在享受养儿之乐的同时,还得承担各种责任。为人父母者任重道远,将子女培育成一个有承担力、有责任心、贡献家国、造褔社会的人乃毕生之事业。夫妻相爱、瞭解孩子心理需要、以身作则、灌输子女正面价值观等都是关键的因素。

爱配偶等于爱孩子

不少研究发现,爱孩子的最佳做法,便是爱自己的配偶。

一般华裔家庭在孩子出生之后,作母亲的往往会将爱和精力全投放在孩子身上,因而冷落和忽略了丈夫;这样做不单破坏了夫妻的关係,且对儿女产生不良后果。《And Baby Makes Three》一书的作者高特曼博士 (Dr. John Gottman) 曾向50对已婚夫妇进行研究,其中叁分二的夫妻在孩子出生的首叁年,闹得极不愉快。据统计显示,由「怨偶」抚养出来的孩子,无论在发育、智力和情感发展上均受到影响,以致令他们在说话、如厠训练、自我抚慰等能力都较为迟缓。

提倡「五个爱的语言 (The 5 Love Languages)」的国际知名婚姻家庭专家查普曼博士 (Dr. Gary Chapman),为一众夫妇提供建立长久美满婚姻的祕诀:

※ 肯定的话:出自爱及真诚的讚美和说话。

※ 优质时间:不被电视、家务等分心,让你的另一半感到自己非常特别、全然被爱和关注。

※ 接受礼物:礼物不在乎价值,一份自製的礼物倍令对方感受到当中隐藏的爱、心思和努力。

※ 服侍对方:主动减轻配偶的负担,如吸尘、预备晚餐等都是爱的表现,不妨多说「让我替你做这个吧」。

※ 身体接触:拥抱、轻拍配偶背部、拖手等举动,都足以传递兴奋、关心及爱等讯息。

夫妇相爱,家庭稳固和谐,才能为孩子缔造理想的成长环境。

教导孩子责无旁贷

每对父母,甚至祖父母都希望为后人传留一些好东西。为此,父母应该审慎选择,给他们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如对神的信心、抗逆能力、诚信、尊重、爱等。

家长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凡事应「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言行不一的父母只会引起孩子疑惑和反感,且难叫他们信服并跟随。

父母应积极管教及帮助子女成长,否则主权便转落在学校、大众文化和传媒等方面。美国外科医生部 (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指出,不少青少年暴力成因直接与家庭教养或整体家庭背景有关:

* 家有侵略性的父母:成为子女危险的模仿对象。

* 父母管教不一致、过份严厉或宽鬆:孩子需要公平和固定的规则。

* 忽视:父母没有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

* 对孩子缺乏监管:这可能导致孩子滥用药物或成为少年罪犯。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父母管教孩子应自幼开始,使他们日后能成为有责任感、有承担力,且对家国有贡献的人。当中要诀有二:

(1)学习承受后果:家长为孩子订立「範围」(boundary),让他们明白何谓对与错--做对的得奖励,藉此鼓励他们继续向好;做错或不跟从规则的要受罚,好让他们学懂承担后果或责任的功课。

(2)学习克己节制:于五、六十年代,研究人员为超过100名六至八岁的小孩进行过一项名为「棉花糖」的实验。让孩子独处一室,若在15分鐘内不碰或吃掉面前的棉花糖,便会多奖一粒。结果只有叁分一小孩能抗拒即时的口感满足;叁分一尝试抗衡诱惑失败;叁分一即时吃掉棉花糖。其后,研究人员再追踪这群长大后的青少年,发现当年愿意延吃的叁分一孩童,成长后在学业、情绪等方面皆胜人一筹。研究人员指出,克己节制、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可以透过学习形成的。

生育的连锁考虑

虽然说,现今世代,人口爆炸,为世界带来隐忧;不过,一些国家,如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国民的出生率却不及替换率,导致人口结构转型,对社会构成了影响。亦因如此,加国政府推行鼓励生育政策,提供有关津贴及税务优惠,以期提高人口出生率。

许多人都意识到,生儿育女绝非是个简单问题。要作父母,不单要考虑孩子出生的「生育」因素,还有「养育」和「教育」的问题;当中牵涉準父母的心理、经济、健康、能力等等状况。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美事。 拥有孩子是一个大祝福,事实上,惟有生育,才能叫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不过,「生育」也带来连锁性的「养育」和「教育」问题。

我们晓得,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核心,健康家庭是儿女健康成长的基础。在作出生育决定之前,夫妇都应该考虑双方所组成的家庭,能否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身处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把新生命带来了世界之后,父母实在责任重大。所以,考虑如何「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宜把孩子带到神面前,让他自幼认识神,使他一生走在正路上。

家庭计划普及,夫妇们生育与否,都各有计划和打算;只要明白家庭价值、生育责任、以及创造者的心意,就是最重要的了。

不论我们曾经拥有巨款的银行户口、华宅大屋、名车...但一百年后,这些对我们都已经不再有价值了。然而,这个世界却可能因我们在孩子生命中佔上一个重要席位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生儿育女的决定不宜轻率,因培育子女乃毕生的事业,为人父母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