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贴:Irene★Burgeon
在英国留学规定是平时打工每周不能超过20小时,假期每周不能超过40小时。尽管听说了很多打工时候发生的或悲惨、或有趣的事情,觉得那也是份很难得的经历,但是从一开学,我就感觉到了很紧张的学习压力,所以找工一直不在议事日程,生怕耽误了学习。
临近圣诞假期,空出来的时间很多,因为我们这科不需要考试,只需要完成作业,所以没有一般人假期末尾准备考试的压力,我也就开始动了打工的主意。
根据“前人”介绍,我和朋友先去 Harrow 镇上的 Job Centre 注册,这是“找工第一招”。填了份表,对方也知道我们是学生,所以循例问了背景和能力以外,很明白地跟我们说恐怕只能是些 catering 方面的工作。反正我们要求也不高,所以就答应了下来。对方说如果有空缺的职位,就会联系我们。
走回到镇上,我们用起了“招工第二招”,去看人家商店的招聘广告。听说,由于临近圣诞,一些原来由欧盟国家人把持的职位都因为这些人回去过节而空了出来,但我们只看到两个招工的,拿了表回来填,一个是一间杂货店要收银的,一个是 CD 店,具体要干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填了表先呗。表格里很多项目要填,那个 CD 店的申请表还要我象写作文似的回答什么“举例说明你曾经在工作中碰到的态度不好的顾客,说说你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说你过去一年给自己设定了什么目标,现在达到了吗”等等。过了几天又去,再看到几个招工的,拿了两份表,一个是赌马/球的找收银的,一个是饭店做侍应。我回来填了一下,发现我还要学校出示证明我是可以打工的才行,看来想打工都很麻烦。
就这样,我们把填好的表都交了回去,但一直都没有回音。分别打了电话 follow up,都没有音信,我们的初次找工也就此搁浅。后来有个朋友说,中国人去应聘收银的工作基本上是死路,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诚信,我们不幸成了替罪羔羊。我也暗自感叹这其中的奥妙。
过了几天,我们又到唐人街去碰运气。我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家一家地问要不要请人,但是背后的心理就不那么简单了。又想要被人家请,又不好意思问,好像有一种沿街乞食的薄面子。一开始我总是跟在朋友后面,主要是她问,我脸皮薄,后来朋友说你也要问啊,于是我就走到了前面,轮到我发问了。一开始还扭扭捏捏,人家说“暂时不请啊”,我就脸红得巴不得地上有一个洞可以钻进去,一个急转身恨不得把跟在后面的朋友给撞倒,几乎是夺门而逃。到后来,问多了,被人家回绝得多了,我的脸皮也渐渐厚了起来,人家说“不好意思,暂时不请人啊”,我还不忘有礼貌地说“哦,不紧要,打扰了。生意兴隆!”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