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洋文凭的世纪困扰
“方鸿渐”还在人间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围城》一书开篇不久便提到,受名义岳丈大人资助游学欧洲的方鸿渐本来并不在意文凭这样的小节,但为了不使家人失望,他只好从一个在美国的爱尔兰人那里购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钱钟书先生或许不曾料到,他编织的这一情节却使方鸿渐成为了某一类人的代名词。
近日,法国媒体报道了在法国土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涉嫌花钱买文凭的事件。一时间,方鸿渐和“克莱登大学”的小说情节似乎有了更大规模的现实版。尽管法国官方的调查仍在进行中,买文凭说法的真实程度及其细节都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是一场争论已经在中法两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国内的论争似乎可以拿 “丢人”当作关键词,一派网友认为新时代的方鸿渐们把弄虚作假这一套带到了法国,实在是丢了中国人的脸;而针锋相对的一派则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卖文凭的法国人更可耻。其实,如果这样的丑闻被证实,买卖双方都逃脱不掉道德的甚至法律的拷问,研究谁更丢人并不是一件太要紧的事情。
《围城》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海归”知识分子的爱情和命运,如今历史之车的巨轮早已驶入了新世纪,但是从国内有关部门近年来查处的伪造国外文凭事件不断也可看出,购买洋文凭这一让人不堪的奇观却并没有太大改变,仿佛一切进步都只是流云幻影。洋文凭成了定格在时空取景框中的世纪困扰,如何走出这样一个困境,可能比探讨外国“克莱登”与中国“方鸿渐”的道德高下更有意义。
为了那些“赤条条”的利益
《围城》中的方鸿渐,对中国人花钱买洋文凭曾做过一个巧妙的比喻:“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没有文凭,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其实遮羞是形而上的说法,洋文凭的功用除了安慰灵魂之外,可以带来更多“赤条条、无包裹”的利益。昔日方鸿渐的任职三闾大学,今日“海归”们在职场的春风得意,都受益于那一张薄薄的洋文凭。假洋文凭事件固然暴露出留学生诚信意识的淡漠,以及留学管理机制中的疏漏,但是更为隐蔽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在于崇洋思维,一方面在于文凭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