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雅思考试时间

海归的生活:海归不该“一锅煮”(一)

近年来,随着被称为“海归”的归国留学人员日益增多,他们的就业不再像过去那样方便,那样到处通行无阻,有的甚至一时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成了“海待”。据世界HR实验室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海归”中出现“海待”,是不是说“海归”已经过剩了?或者说,是不是不再需要“海归”了?

  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人才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海归”,是中国人才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8年到2003年底,中国共有70、02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学成归国的有17、28万人,他们在中国各项事业中发挥着引人注目的作用。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海归”担任校长的占63%,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占72%。这一高比例,说明国家需要真才实学的“海归”,“海归”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大有用武之地。

  现在,“海归”并没有过剩,而且是仍然不够。去年与今年,都还有地方与单位主动到海外招聘留学人才,说明这一点。然而,为什么又有相当数量的“海归”沦为“海待”呢?

  笔者认为,现在是到了对“海归”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了。就从海外归来这点来说,凡是学成回国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海归”。然而,同是“海归”,素质学养却大有差异。有的确实有真才实学,有的则是徒有虚名。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教育机构在华争夺生源日益激烈,留学门槛越来越低,一些未考取国内大学或难于进入国内大学的学生,纷纷出国留学,用金钱换回一张洋文凭,归国后虽然也是“海归”,其学养技能实际上逊于本土人才。这一情况与20年前的台湾地区相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经济尚不发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凭优秀成绩取得各种奖学金出洋深造的,这些“海归”基础好,又努力,在海外真正学得不少东西,后来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到八十年代,台湾富裕起来了,大批人开始自费留学,目的是“镀金”,从这时起,“海归”在台湾也就不吃香了。如今我们内地的部分“海归”成了“海待”,正如当年的台湾情形一样,是由于这部分“海归”的含金量大大缩水了。有人说得好:“缩水的东西再想谋个好价钱,就不大符合市场规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