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接心理热线也一个多月了,虽然每个星期只需要服务四个小时并不多,但感想却不少。不过思绪比较混乱,需要时间来慢慢整理消化。但时间隔得太长又怕忘了,因为很多感想就是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不把它记下来可能就过去了,没了。所以想到先以心理笔记的形式把它记下来,然后再慢慢梳理。日后想法变了也未可知,但至少有个对照或依据。
伊始是抱着拯救他人于水火的热忱和天真走上这个工作岗位的。但从培训后期开始就已经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点过于天真了,也明白为什么甄选出来的志愿者大多数都是四十岁以上颇有些阅历的人,即使是年轻的也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了,因为这个工作真的不容易更不简单。由于无法面对面只能通过电话交谈的方式来帮助他人,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只能通过对方声音的起伏来体会判断对方的状态和情绪,想象对方的表情,所以可能比那种面对面的交谈更困难。
当然也有好处,我觉得对方的心理会比面对面时放松很多,我知道很多人比较惧怕人和人面对面时的那种紧张感尤其是担心眼睛的对视会泄露很多心里的秘密。因为放松所以更容易流露真实的自我。
因为是有阅历的人,所以我们深知自己的局限性,很多情况很多人我们其实是帮不了他们太多的,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其实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很难做到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个认知很重要,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态,否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我们是来帮别人解决问题的。这个误区之前我也曾有过。比如别人打电话进来说由于夫妻不和造成心情长期抑郁,你详细询问不和原因之后劝导其最好找个好律师离婚;或在学校被同学孤立欺凌询问解决办法,你教他告诉父母老师帮他出头等等,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于事无补。
虽然很多人打电话进来的目的的确是急于找到一个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但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我们就是律师老师了。我们的工作是提供情感支持,即无条件地接受他们支持他们尊重他们,籍此帮助他们悦己纳己从而提高自信,拿出勇气来面对自己的问题。因为很多问题是结果,真正的原因是自身。如果不能面对自我,相信自我,即使当前面临的问题暂时解决了,类似的问题以后还会一再出现,就像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换多少学校多少公司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如果不改善自身,问题也永远得不到解决。
另外,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对别人做出评判尤其是负面评判及给予建议。这两点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做到的,尤其是我。培训前我们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倾听他人烦恼做出判断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否则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从开始的困惑到结束时的觉悟,我想每个人接受的程度和领悟的地方也许各有不同吧。就我个人来说,这两点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最喜欢给人建议,虽然似乎大家都很乐于接受我的建议或意见,但肯定也有人家不喜欢听的时候只是我没有意识到而已。
还有如果你问我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我肯定选择后者。我遇事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准备最坏的,争取最好的,听上去很平衡,但其实内心深处我总是认为不好的情况会远远多于好的。对周围人的评价也是如此,习惯性地喜欢冷嘲热讽(虽幽默风趣)别人,给出负面评语的时候远远多于正面积极的,所以经常听到周围同事朋友说想得到我的认可真难啊。
好了,现在我必须要挑战自己的这些不足了,有意识地去加以改善了。好在我有个优点就是善于自省。举个例子。培训时上课的地方离我住的地方走路十五分钟,我们班一位来自台湾的同学住得最远,坐车转车过来要一个半小时。有一次在楼下我们碰到,她很自然地问我怎么过来,我说走过来,她问多久,我说十五分钟,她羡慕地说‘天啊,这么近啊!’我有点开玩笑地脱口而出‘怎么样,是不是很气得慌?’她却很真诚地笑着回答说‘不是,我觉得真替你高兴,你住得这么近节省了好多时间’。
那一刻我竟突然觉得很羞愧。过后这件事我一直在反省,明白了照镜子的原理。原来真的是你自己什么样,镜子里就照出什么样啊!她心地的纯净映衬出我的阴暗。就是说如果别的同学住得近而我住得远的话,我的反应会是有点嫉妒或不平衡而非替她高兴。虽是件小事,却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原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别人是最有效而又最正面的呀!
因为我很善于发表意见所以很少能耐下性子去认真倾听他人的言论,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弱点。虽然很多人都很喜欢听我说话,说非常风趣幽默,但也因此更加助长了我说多听少的势头。这次我也是有意识地希望通过这个工作让自己学会聆听,养成少说多听的好习惯。事实上也的确非常有帮助。接电话时要经常提醒自己‘还不到你说的时候呢’来压制自己想说话、评论或给意见的冲动,感觉慢慢在改善。
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我很高兴自己参加了这个工作。的确如很多前辈所说‘与其说我们帮助了他们,不如说他们帮助我们的更多,因为我们日益在完善着自己,这是一笔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