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时,因为记者工作要求,一天到晚东走西看,差不多每天都要接触各行各业的新朋友。看得多了,难免指手划脚的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出了国才明白,中国长期资源匮乏、人如潮涌的状态下,积累了多么丰富的灵活管理经验。
到了加拿大,几年生活下来,第一感触就是:至少和加拿大比起来,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迅速而高效。现在回国,朋友们在一起,再讨论管理方面的话题,我往往沉默,因为有些事实在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加拿大人人报税,每年四月以前报上一年税。发生火灾,政府把灾民按排到旅馆有客厅有厨卫的标房居住。世界第二大领土面积的加拿大只有三千万人,中国一个省的人口。可这不等于说,面对所有的事情,加拿大永远有条有理。
加拿大中部有一个省份叫阿尔伯塔,和中国的黑龙江是友好省份,两个省,都很冷,而且有石油。阿尔伯塔的石油,以油砂矿为主,我遇到的大庆工程师称其为稠油,类似沥清的一种矿物质。这种矿,开采成本比较高,需要油价到一定程度才有开采价值。
近年油价飞涨,油砂矿大规模开挖,于是阿尔伯塔的经济一日千里。阿尔伯塔有个大城,叫卡尔加里。卡尔加里的房价翻倍往上涨,人工不足,大量人口涌入。这个排名在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蒙特利尔之后的加拿大重要城市有多大呢?原有不到一百万人口,两年飞涨之后,据说不到一百一十万。
人口膨胀之后的卡尔加里,市政、公交、水电都面临压力,这个富得流油的省份,这个不仅不收省税还把石油红利返回每个省民的省份,面对第一大城的膨胀,不会了。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在卡尔加里市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工作,透露的消息是:"我这个部门,现在不知道未来的城市规划怎么做。不仅如此,眼前的城市现状怎么规划,我们也不知道了!"
类似的例子在加拿大还有。近年加国人口老化,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人力资源出现缺口,急需补充。三年前,我所在的城市,宣布建一座师范学院,一座医学院,补充医生和教师的缺口。我见过多次新闻报道,见过多次校舍效果图。市场也有了反应,房价上升已经考虑这一因素。但是,三年过去了,这两所学院的楼房,我还没有见到。看着不急不慌的加拿大人,我知道,如果告诉他们,若在中国这两所学院的首批毕业生已经站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理解不了的。
这些说的是日常工作,救灾呢?在加国几年,我还真没看过大规模救灾的场面,只是天天看着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首尾相接而来灯光闪烁而去--这里的紧急电话911一打,三伙人同时到场。
听说过一个实例。一位中国移民,医生出身,遇到了车祸。同车受伤两人,那位外伤目不忍睹,这位同胞外表无伤,但他判断,自己内出血了。急救人员到场,根据伤势判断,这个重的,送到最近的抢救条件好的大医院,那个外表无伤的送到远的小医院,这样医疗资源才能"合理分配"。同胞告诉急救人员,他的情况远比外伤者危险,嗯,NO,我们要按标准程序操作。结果可想而知,气得朋友们几年过去到今天还在骂:这要不出国,在中国,死不了!
另一个实例,2005年,一位美国十九岁女孩子在加拿大读大学,急性脑膜炎,送到医院,护士来一查,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加拿大医疗资源紧张,除了要死的人,排急诊都得八个小时左右。你这生命体征正常,排着吧。挺好个花季少女,死急诊室了。孩子父母来打官司,医院满嘴是理:根据医疗相关的条例和法律,我们是按标准程序操作。
加拿大是一个二流发达国度,那种下了班天大事也不管,一年休假几十上百天风平浪静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