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加拿大《回家》有感之二:交通篇 过马路4阶段

十年前,我还在COFI学法语的时候,老师讲到他的朋友从魁北克的小镇来,跟他抱怨蒙特利尔的交通堵塞严重。老师说,那是因为他没去过多伦多,还说他应该再去纽约看看,我们班上的中国同学则异口同声地说:应该让他去北京看看。

几乎每次回国我都要去北京,这次朋友劝我说不要去了,首都已被百姓戏称为“首堵”了,在路上堵个两三个小时那是常事,于是我就没敢去。人虽然没去,但我还是在电视上领教了北京的“堵”,我这次回国正好赶上了“八月十五”和“国庆”两个节日,许多人都开车回家过节,于是北京还有上海出现了史上空前的“巨堵”,看着电视画面上那条被“锁住的长龙”,我的感觉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灾难片。

我就呆在沈阳。

可是作为二线城市的沈阳,“堵”的问题也好不哪去,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究其原因,我猜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车多了。十年前当我在加拿大买了我的第一辆车,一台二手本田雅阁时,那个激动劲儿别提了,我还记得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里给刘老根投资的女老板开的就是这款车,连颜色都跟我买的一模一样,家里人也都跟着欢欣鼓舞了好一阵子。在那时,汽车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件奢侈品,是个很大的“大件”,可转眼没几年,汽车便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最近几年回国,看到的私家车一年比一年多,路上跑的,路边、小区里停的乌泱乌泱的到处都是,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有车,许多人家还不只一辆。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沈阳现在每天还在以600多台的速度增加着。车辆多了,道路不够用了当然就堵了。

其次,道路不发达还要年年修(严格的说是“翻”),不堵才怪。2008年春天我回国,发现沈阳到处都在修路,整个沈阳城用“乌烟瘴气”形容一点不为过,惨不忍睹,想要去一个地方总要七绕八绕的半天才能到达,弄得心里很烦,可也没有办法,也不能抱怨,因为修路是为了迎接奥运会,可问题是中国申奥成功的时间是2001年7月,是尽人皆知的事,为什么到了最后时刻才紧赶慢赶地全城热挖?挖就好好挖吧,不,纯粹就是对付,浅挖浅铺,薄薄的一层。出租车司机们都说:看着吧,过不了几年还得挖,还得修。果不其然,今年夏末秋初回国,整座城市又开始挖上了,据说是因为2013年的“全运会”又要在沈阳开了,就这样,沈阳又在“迎接全运会,建设新沈阳”的热潮中沸腾了起来。

还有,在沈阳(我估计其他城市也一样)有交通规则,但是没有多少人遵守。不客气的说许多开车的人(不能说是司机,因为很多人还不太会开)都是在瞎开,乱开,比如说大街上的车辆很少有按线行驶的,行驶过程中换线也很少有人打转向灯,到了十字街头“转弯让直行”的交通规则变成了谁先抢到谁先行。出租车就更是像这里的高山障碍滑雪一样,左转右拐,不经常回国的人没有不被吓个好歹的,乱挤乱抢不说,经常穿过道路中间的双黄线开到对方车道上去了。有人说,这是国情,这是市情!可是开车总得有个规矩,按照规矩来吧,如果大家都从国情出发,跟着感觉开那不乱了套了才怪呢!。据说,香港的汽车要比沈阳的多,香港的人口也比沈阳的多,可香港的交通状况却要比沈阳好得多,可能归根到底还有个城市的交通管理和规划的问题。

最后还要说的是,从前开车是个技术活儿,司机也是个职业,现在车多了,开车的人多了,也杂了,有考票的,也有买票的(据说还明码实价),所以有人把新手上路叫做杀手上路,路上杀手多了也就难免交通混乱以致车祸不断了。不久前发生的校车“事故”看似偶然实为必然。你想都想不到那么小小的车里怎么能塞进那么多孩子,简直就是拿生命当儿戏。在加拿大,校车不是挂了牌子涂个颜色就叫校车了,车是最好的车,不光状况好,车子新,牌子也靓,大多是奔驰、沃尔沃的级别,司机更是严格筛选,所以,尽管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来加十一年,校车出事的情况我还没有听说过。

几次回国我都想过借辆车自己开,感觉一下还是没敢,怕国内的交通状况自己开不好,怕一旦开好了回到加拿大又适应不了,所以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在国内期间的出行工具主要是出租车,对此感受很深,牢骚很多,想单独用一个篇幅写一下,在此恕不赘述。偶尔也有打不着车的时候,我也坐过几趟公交车,说实话,现在国内的公交车还真是发达,车次多,车况好,也很新,坐上去视野辽阔,很是舒服,最主要是价格便宜,一块钱做到底,只是上下班的高峰时段不易乘坐,否则胖的挤成瘦的,瘦的挤成扁的,扁的挤成相片了。

对于我来说,最难的还算是步行过马路了。

由于在国外呆得久了,我的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小了,只要是有可能,过马路时我都会挑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踩着斑马线,看到交通灯上绿色的小人闪动着才敢通过。可是我发现就是行人的信号了,过马路还是有危险,还要左顾右盼,因为在你过马路的时候前后两边右转的车辆也有权使用道路,而马路左右两侧的自行车、助力车、摩托车则跟本不把红灯放在眼里,照样在你身边穿过,这样你还是要小心奕奕,瞻前顾后,稍不留神就会被刮到碰到。还有,相对于城市人口来说,国内的交通道路不算发达,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也不算很多,也没有机动车让行人的说法,可能交通法规上有,而真正执行的没有,所以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人们基本上是靠着胆量和经验穿越马路,这样一来,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海外生活的人来说便成了难题。

我研究了一下,海外华人对过马路的的适应过程一般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是傻傻地等着,等到左右两边都没了车了才敢过马路,可惜这样的时候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也就总是傻傻地等着。第二个阶段,我们试探着跟着旁边的人一起过马路,一来相信他们比自己有经验,二来用他们来壮胆儿,三来万一出事也拿他们当垫背的。第三个阶段,我们自己试着前进,先看左边没车了,便快速走到马路中间,任身后由左向右,身前由右向左的几排汽车把自己夹在中间快速行驶。第四个阶段,哥哥我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看谁敢撞我?

说是四个阶段,其实每次回国我也就基本停留在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