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最主要的日程安排就是出席一系列的饭局。本周还有三个局,完了这个“龙年新春请客吃饭季”就顺利落幕了。剩下的这三局,有两局是跟公司的同事聚,另一局是与几位老同学约的,都属于“朋友局”。
纯粹的商务宴请,与一帮道貌岸然、虚头巴脑的家伙虚与蛇委,是件很难受的事情。但与朋友一起吃饭就不同了,一帮不正经的围坐在一起,文武昆乱不挡、咸淡荤素不拘,嘻笑怒骂、插科打诨,热闹并且愉快。
有人指责中国的酒楼、餐馆里基本上都是公款消费。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中国的公款吃喝天下无敌是不假,但我觉得中国人朋友间下馆子聚会的频率同样领先全球。
拿加拿大来说,他们朋友间聚会下馆子暴撮的几率就很低。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加拿大西餐馆里的餐台都非常小,大多数都是二人台,能挤着坐下四个人的台子,就算是大台子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结伴下馆子的,不是夫妻就是情侣。偶尔有约朋友的,但一般也不过三、四个人。所以,那种小台子足以满足要求了。
在加拿大,你很难看到一群十多个人(我指洋人)打狼似的杀奔餐馆、进门就冲服务员嚷嚷:“小妹!有15个人的大台子吗?”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似乎交友比我们慎重,能一起下馆子的,都得是铁瓷、闺蜜那一级的,所以范围极小。
要是规模稍微大一点的朋友聚会,加拿大人就得办Party了:某人把自己家贡献出来,其他受邀的人一人带一菜,或是拿瓶酒,大家聚在一起吃“百家饭”。
在加拿大,一家人一起下馆子的机会也不多,我是指那种夫妻两口子再带着孩子的。因为西餐很讲究仪式感,孩子太小了带不出去;而孩子大了呢,能和家长再坐在一起正经八百吃一顿饭的也不多见。所以他们一大家子一起吃饭,更多的会选择在户外吃烧烤而不是去下馆子。
图1:加拿大New Westminster市的女皇公园内,许多人拖家带口地来这里搭帐蓬、吃烧烤。
说实在的,西餐也很适合两个人的聚会。因为西餐是分餐制,一人点一个主菜,各吃各的,不像中餐是点几个菜大家一起往里伸筷子。吃中餐如果只有两个人会很麻烦,菜不好点,那么多好吃的,可你最多点仨,再多就吃不下了。
有意思的是,我曾在中餐馆里见过洋人用吃西餐的方式吃中餐:俩老外,女的抱着一盘宫保鸡丁、男的搂着一盆回锅肉,各吃各的,完全是吃西餐主菜那种范儿。
我看过一篇调查,说洋人最讨厌的华人种种陋习,排第一位的,是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别说,咱中国人是说话嗓门大,餐馆大堂比火车站候车室还热闹。可是,不大声说行吗?一张餐桌边上围着七、八个人,张三和李四聊、王五和赵六侃,彼此还隔着两米远,不大声说对方根本听不清。你也大声、我也大声,一间大堂里百十口子人,最后赶上蛤蟆吵坑了。
其实洋人也喜欢边吃边唠,但他们一张桌子就坐俩人,桌子还特别的小,俩人对面坐着,屁股不用离座,一伸脖子就能亲上嘴儿。再加上一起吃饭的不是夫妻、情侣就是铁瓷、闺蜜,桌上唠的多半都见不得人,所以只能嘀嘀咕咕。洋人在餐馆吃饭唠嗑,都跟咬耳朵似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不但同桌吃饭的人说话小声,就是招呼服务员也不可高声。我曾向一位在西餐馆里打过工的华人学生请教:“如果我想招呼服务生,用英文应该怎么说?”结果这位小朋友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一个合格的服务生是不需要客人招呼的,他应该随时发现客人的潜在需求并主动服务。”
中餐馆里的服务生能做到这一点吗?显然很困难。其实这又与中、西餐的吃法不同有关。吃西餐的规矩很大,点饮品、看菜单、点菜、上菜、吃、撤空盘……完全程序化,而且很严格,这个过程中顾客出妖娥子、节外生枝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基本上用不太着左一声、右一声地招呼服务生:“换个骨碟!把这个空盘儿拿走!再加俩菜!快拿个墩布来擦擦地,孩子尿啦!!!”
当然,有需要的时候招呼一声服务生也还是必要的,但是切记要注意你的态度,千万别以为你花钱消费你就是上帝。“人人平等”这个概念是融化在加拿大人的骨髓里的。理论上说,每间餐馆都是餐馆老板的私人领地。在你与服务生之间,人家是主人,你是客人,虽然说这顿饭不白吃,你是花了钱的,但主客双方也都得拘着点礼,如果你言语傲慢粗鲁,他有权力把你“请”出餐馆。
显然,这又与中国的文化理念不同。在国人的观念里,被人伺候的,与伺候人的,这个分得很清楚,至少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是这样的,哪怕换一个场合后这个关系掉过个儿来,但是在这个场合,这种关系就会决定双方一个颐指气使、一个忍气吞声。
图2:加拿大太平洋老火车站改成的餐馆。
在加拿大下馆子,如果服务生的服务真的存在问题,你又不能泼妇骂街似地跟他对骂,那怎么办呢?好办,除了向他的上级领导反映问题外,你还可以在小费上找齐。
我个人不太习惯加拿大的小费制度,心理上总感觉这顿饭多掏钱了似的。其实细一想不是,在国内下馆子一样有服务费,只不过是打到菜价里面去了而已。另外还有一点,我这人算术不好,15%的小费应该是多少钱总算不清楚。其实洋人的算术更不好,但他们算小费却非常利索,后来我才知道这里面有个窍门:服务生把账单给你后,你会发现账单上面的合并销售税(HST)是单列出来的,BC省的税率是12%,按照那项税款金额再稍微添点儿、凑个整儿,基本上就是15%了。
说到埋单了。在加拿大,有朋友约你一起下馆子,别自做多情以为他会请你(这里说的“请”不是邀请的请,而是请客的请)。他们都是到餐馆后各点各的菜、完后各付各的账单。这又是西餐带来的便利,因为西餐是分餐制,丰俭由已,与一起吃饭的同伴无关。
现在国内的年轻人吃饭也讲究AA制了,但吃中餐账算不了那么清楚,只能用总金额一除人头儿、每人交一个平均数了事。如果这里面有一饭桶,一个人吃了仨人的份儿,那别人就只能吃亏了。
我个人不喜欢这种AA制,可我也不喜欢一堆人在结账时争来抢去。在我看来,朋友一起吃饭,不在乎吃什么,吃什么都是友情,谁张罗吃的这顿饭、谁就掏钱;或者谁腰包鼓、谁就掏钱;如果分不清谁请客、谁有钱了,那就赶上谁是谁。大家有交情才坐在一起推杯换盏,一顿饭钱是多大的事呢?
你看,去餐馆吃顿饭、与朋友聚一聚,中国加拿大就有这么多、这么大的不同。这就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我觉得没有谁好谁坏、谁对谁错。我很反对把文化分出优劣来。
每种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特定的土壤。就拿在餐馆吃饭聊天时的声音大小来说,你能想像同学聚会的时候,十几个围坐在一张餐桌上,吃吃喝喝完全不动声色、只是嘀嘀咕咕地咬耳朵嘛?那不是朋友聚会吃饭,是一帮特务接头!加拿大有加拿大的餐饮文化,我们也有我们的。还是入乡随俗吧,到加拿大吃洋餐,按他们的规矩来;如果他们到了我们这儿,对不起,也得适应我们的规矩。
图3:加拿大列治文市渔人码头上的海鲜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