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英国版记者侯清源报道】在伦敦,一种班级人数少、学生年龄小的汉语“小小班”正随着世界汉语热的兴起悄然出现,并受到越来越家长的欢迎。这些课程多数针对出生后6个月到3岁的婴儿开设,采取小班且家长陪同的模式开设,把亲子和学习相结合。本报近期走访几家伦敦的婴儿中文班,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以及家长们对中文“小小班”的看法。
汉语热升温 催生中文“婴儿班”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伦敦的一个房间里,几个来自世界不同国家背景的年轻父母又带着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婴儿聚在一起,他们将会陪着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唱儿歌玩游戏,度过一个小时的时光。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时候是老师一个人在唱,多数家长都只跟着做动作,只有少数几个会和着唱。而孩子则是有的坐都做不稳,或者在地上爬来爬去,甚至没有在听。这不是婴儿游乐活动现场,而是伦敦的一所中文学校的中文“小小班”课堂。
“小小班”里的“学生”,都是出生后6个月到36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多数出生在多语言背景的家庭。在他们6个月大,听力能力刚刚开始发育而第一母语英语还不会讲的时候,就被父母送来学习第二外语“汉语”。课堂上,这些“学生”看起来多数情况都是在状况外,到底有没有听懂,老师家长也都无法得到反馈。旁边的家长,则是这些“学生”们的陪读,他们不是不跟着唱,而是自己也不会讲中文或者讲不熟练。
随着全球学汉语的升温,如今汉语已经是英国不少主流学校的外语选修课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国家庭孩子和从小在英国出生的华裔加入了汉语学习的大军。伦敦华夏中文学校校长丁慧慈对记者表示,该校“小小班”的开设是在一年前,当时正是有家长询问专门针对婴幼阶段的中文课,而在伦敦却很少有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班级开设后,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甚至有家长在孩子4各月大的时候就报名,排在“waiting list”里边,等到6个月符合入学要求时就带孩子去上课。
中文学校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机构,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周末和业余时间,因此家长学生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从学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足以见家长对汉语的重视在不断增加。据悉,华夏中文学校今年的招生总人数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
丁校长称,另外,那些在海外出生的华人二代有不少已经结婚生子,而他们的孩子也是中文“小小班”里的另一大生源。伦敦宇华中文学校也是开设中文“小小班”的学校之一,据该校的胡郁英老师讲,一些华人二代家长,很后悔小时候父母为了让他们融入英国主流社会,彻底放弃学习中文,而当他们上学后,纯英语的环境就更难学习中文。所以这些家长都很坚持让自己的孩子从刚出生就接触中文,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中文环境。
中文“小小班” 课怎么上?
记者了解到,“小小班”课程设置都比较灵活,每周一节课,常开在周末,家长有空余时间陪孩子一起来。课堂上老师在中间带着唱歌,再加一些简单的动作,一般一学期内几首歌会不停重复,来刺激婴儿的听力。
比如,家长会带着孩子围成一圈,辅助孩子参与课堂,周围堆着玩具,也可以随时游戏,每节课大约45分钟到1个小时。而每学期学费,根据各学校情况在90至120英镑不等。
由于婴儿在出生后12个月之内身体都不太稳定,常会出现没法按时上课的情况。
华夏中文学校最近新学期的开课中,已经把“小小班”学生的入学年龄提高到了12个月。该学校负责教材编辑和“小小班”助教的文琴老师表示,由于年龄太小,学生常常会因为生病或者睡觉而无法来上课,这样就会影响上课的质量。
“小小班”的课堂模式很像家教班的形式,胡郁英老师说:“在课堂上,老师要时刻注意每个孩子的状况,教课也可能因为特殊情况要随时停下来,因此婴儿班的人数都不能太多。若报名人数多时,我们就要分班。”
丁慧慈校长还提到,英国政府对开设儿童课程的学校要求,每四个孩子就必须要配备一个老师,要是人数超出,就必须要安排有助教辅助,这也保证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注意每一个孩子,以免发生意外。
同时,婴儿班由于家长会陪同参与,相对来说学校的责任会较低,家长也要在课堂上对自己孩子的安全负责。
“婴儿有巨大的吸收能力”愈受认可
6岁的多多和3岁的茵茵出生于一个国际家庭,爸爸是德国和葡萄牙混血,妈妈是台湾人,姐妹俩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四种语言的环境中。生活中,姐妹俩之间以及和妈妈的交流讲中文,和爸爸讲葡萄牙语,出门在外和别人讲英文,每天听得最多的则是德语歌。
多多和茵茵就是伦敦宇华中文学校的“小小班”创办人胡郁英老师的女儿。姐妹俩令人咂舌又羡慕的语言能力,正是胡郁英对她们从小培养的成果。她表示:“很多家长可能会担心,刚出生的婴儿,在第一母语体系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就开始接触第二外语,对孩子的成长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影响孩子讲话?其实小孩子就像是海绵,他们的吸收能力很惊人。就像我每天在车上给女儿放德语歌CD,现在他们可以唱的很好,而我却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大脑吸收信息功能会退化,所以对于语言要越小学习越好。”
在胡郁英的班上,一位学生的妈妈May是马来西亚华裔,丈夫是澳大利亚人。夫妻俩虽然平时交流都用英文,但共同的爱好就是中国文化。May自己在7岁到15岁之间曾学习中文,但现在仍然不能讲的很流利。所以夫妻俩在女儿Yingying 18个月大的时候带她去上婴儿中文班。
由于婴儿不会说话反馈,上课初期,May并不知道Yingying在课堂上是否有收获,也一度怀疑课程的效果。但突然有一天她对着Yingying唱中文催眠去的时候发现她很快的能安静下来。她才意识到,小孩子上课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听不懂,但是其实都有吸收,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体现出来。
如今才两岁的Yingying可以用中文从一数到十,能至少五首的中文儿歌。May对女儿的表现相当的欣慰,而对于女儿的第一语言英语,May一点也不担心。她说:“即使我很早带她去学中文,但其实她英语还是比中文好,因为生活在英语环境中,我和她爸爸每天讲的也是英语,将来上了学,她接触到的老师同学也都是讲英语,所以我们还需要尽可能提供中文环境给她。现在我每天都至少跟她唱一次从婴儿中文班学来的儿歌,偶尔还跟她玩中英文的翻译游戏。而且还给她收获了一群一起学中文的小朋友,以后都可以多沟通,对她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婴儿教材”挑战汉语教育者
采访前期搜集信息时,不少伦敦没有开设“小小班”的中文学校都向记者反映,开设婴儿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需要适合的老师、灵活的课程设置、专门的教材,而且学生年龄太小,教学效果没法衡量,一切都得摸索。
对此,丁慧慈校长表示,对于 “小小班”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些新生家长考虑的问题。几个月大的婴儿确实年纪很小,对课堂学到的东西不可能快速的有反应,这需要老师和家长都有耐心,等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时,自然会看到结果。“稍微大一点的学生可以写可以读,第一个月就可以拿着写满一张的汉字给家长看,教婴儿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感。”
“教婴儿班老师和教年龄大一点孩子的老师要求不一样,不是说有学历有技巧就行。主要是得有耐心,有和婴儿接触过的经验,知道如何对待一个不会讲话的婴儿。我们对于婴儿班的教材都是专门编制的,以前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个教材其实主要是给家长看,他们要回家后也不停的创造中文环境。”丁慧慈还表示。
胡郁英老师建议有华裔背景的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学习中文就要平时不断的对孩子讲,不要害怕自己的中文不流利而只讲英文,要让孩子意识到中文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兴趣。另外,他也建议不会讲中文的家庭,要在平时多放中文CD、录音或电视等,培养孩子的中文灵敏度。
她说:“其实对于外国人来讲,中文的四声发音元素很难,如果让他们从小排斥,以后再学就很困难。但如果从小培养兴趣,等到大了有学习能力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学得很快。婴儿期间的学习是一种积累和兴趣培养。”
与孩子一起参加Playgroup 有助年轻妈妈缓解产后抑郁
英国很多地方政府都会在在当地设置Children Centre(儿童中心),让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到带着婴儿去参加Playgroup (学龄前幼儿游戏组),在那里会教家长和婴儿们唱英语儿歌。胡郁英老师解释:“‘小小班’其实就跟Playgoup是一样的性质,只是所有的内容都换成了中文。”
另外,胡老师还认为,跟孩子一起参加课程,家长是很重要的受众群。“妈妈刚生完小孩会有抑郁的现象,特别是生产之前有工作的妈妈,很难一下子适应生活,每天对着一个不会讲话的孩子,只会哭,每天就换尿布,那种转变真的很大。所以去Playgroup也可以认识不同的人,大家都互相有经验,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帮助很大。”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那里给孩子找到一起长大的玩伴。”胡郁英还补充道,“‘小小班’跟Playgroup一样,都是就近上课,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住的比较近,可能孩子以后上学就是同学。特别的华人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就会讲中文,没有必要去学。但是其实不一样,上课除了教学外还给孩子创造一种相互接触和交流的环境。”
胡郁英本人就对英国的Playgroup有亲身的体会,以前是建筑工程师的她在生下大女儿后非常不习惯生活方式的转变,所以她带着女儿去参加居住地区的Playgroup,结识了很多当地的家长,直到现在还经常在空余跟那些家长孩子相聚。同时在Palygroup里感受的到的英国灵活的教学方式,也对她后来创办婴儿中文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编辑: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