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年一月报到定居,花了168万在温哥华西区买了一间小独立屋。今年一月,政府的估价单送到,房子涨到200万。「只不过一年,就增值32万,太惊人了,领薪水的人怎么可能追得上?」他说。
他的左右邻居看他一脸讶异,就知道他是新移民,有人还不经意地向他透露,「大部分的大房子,都涨了50~60万,这几年一直涨,大家都习惯了,不要大惊小怪。」
塬来房价节节高,也是会「习惯」的,住在西区的人,好像已经很能享受这种资产增加方式,虽然偶尔也会报怨几句,说「税太高」,基本上,住民们都喜欢这种身价上涨的感觉。
其实,温哥华西区并不是这一年来涨最兇的地区,只不过因为那一区的房价高,所以成长金额也高,讲出来吓死人。根据大温哥华地产协会的统计,去年涨最多的是满地宝(Port Moody),一年涨34%,第二名才是温哥华西区20.7%,第叁名西温15.8%,华人喜欢的本拿比14.4%,列治文11%。
难怪许多搞地产起家的,会把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挂在嘴边,因为在对的地区买对的房子,可以说「一本万利」。过去一年,哪一种基金有20%的回报率?更不必说34%了。
问题是,想要获得这么高回报率的,必须要有足够资金,在涨得兇的地区「卡位」,才有机会搭上发财的顺风船。只能买公寓的,绝对没有买独立屋的人赚得多。
有一位同样在去年度一月报到的新移民,当时以30万在Surrey买了一间1500呎的公寓,去年政府估价28.5万,今年跌到27万。「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算的,我买30万,市场行情应该就是这样,怎会出现27万这个数字?」他不解,只能以「可以少交税也不错」来安慰自己。但眼看着朋友们的房价都被调涨,只有自己的跌,心中很不是滋味。
房子没涨的苦,还不如买不起房子的伤。有位朋友叁年前就看好房子要买,隔海的老公迟迟不匯钱过来,这两天钱到了,她屈指一算,温哥华西区涨了七成,本拿比涨四成五,「本来可以买独立屋的钱,现在只能买公寓。」她无奈地说。
过去三年涨了七成的城市,未来三年还会再涨七成吗?
或者,加拿大其他城市会依据不同题材轮流涨?
还是,房屋市场会就此泡沫破裂,开始走下坡?
这些都是耐人寻思的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