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走被子女视作 「透明」 的无奈! 在多伦多一个聚会中,几位家长在讨论被青少年子女视之为「透明」的无奈。「你给他们意见,对他们提出要求,他们总不理睬,父母可以怎样!」这是我常从家长听到的申诉。有时,「不理睬」父母的子女,甚至只有7、8岁,令我这个旁听者更感到无奈,并替这些家长焦急。 变成自我中心一代 试想想,在孩子几岁时,家长便已被视作「透明」或感到无计可施,那么当他们进入更能自主的青少年期时,家长还能要求他们怎样? 我们上一代的父母,也许对孩子过份严厉,要求过高,有欠同感心(同理心),因此,我们这一代都普遍接受开明教育并亲子文化,既然得知打、骂、喝令通通都不适用,便转向学习採取接纳、明白和体谅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结果呢?因打骂而自信被贬低的一代,变成了惯性要被接纳的自我中心氾滥一代。究竟在这中间出了甚么问题呢?是矫枉过正?方向出错?还是做父母根本不能心软? 有趣的,是打、骂、喝令都是过度进取的行动,但若接纳、明白和宽容只流于内在心态,而没有相应行动,那就会变得过度被动,孩子反成主导,所以父母只有被「拖着走」,被视作透明,便不出奇。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8岁的女儿很难适应新环境,若睡不好或吃不好,就更难表现合作,所以若她顽皮,我也有责任,应该弄些更具营养的东西给她吃,令她更能专心;又有一对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很喜欢艺术,因而流露出艺术家脾气也没法子,天生的嘛! 另外,孩子沉溺打机或玩电脑的家长们大多只会说:「我有叫他∕她不要玩太多,但他∕她不听,又发脾气,硬是要开电脑玩,没办法,真是太沉迷了!」无奈的家长,只能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为孩子找理由,甚至认定是自己权能所限,这些所谓「明白体谅与接纳」,实教人感嘆! 从不间断经年坚持 当孩子已成长至青少年,说实话,的确很难管束及改变恶习。问题是,家长的坚持和正确的行动去了哪儿?要知道,不是当有问题发生时才去坚持,应该是在孩子人生中首次出现问题时(纵使是轻微的事),家长也要正视面对,坚持督察,并引导他们不再重犯。 一旦发现孩子再犯错,父母须立即跟进竭止,这样方为有效。当然,家长在表态的过程中,须表达出这些关注及纠正行动是出于爱;宜用坚决的口吻和语调,但非目露兇相或憎厌的模样。这些坚持,并不是只维持几次或几个月,乃是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其间不可时做、时不做,而且必需从孩子幼年时便做起,潜移默化的渐渐将孩子调教过来。 若错过了一开始便调教的机会,现在起步也总好过放弃不做,趁新一年到,就来个新开始吧!我们也常「中途」协助家长纠正子女的行为和态度问题,只是需时较长,但只要有恆心,必定奏效。 在我负责的课后纪律活动中心,常有家长因不能从子女口中得知「老实」的答案,于是转向我们并套取到「真料」,怎么会这样呢? 当中最大的秘诀就是「坚持」。经常参与我们活动的学生们,深知导师对谎言是零容忍的 (zero tolerance),正如零容忍暴力般认真严正。
很多孩子都在我们那儿亲身经歷或目睹过说谎的后果,相比「直认做错」的后果更为严重,而且知道诚心认错必得到宽恕(当然也得接受一些合理的惩诫,如停玩一会或写道歉信等),最重要的,是不会被标籤为「说谎的孩子」,可即时「洗底」。因为上帝也是不断宽恕真心悔改的人,白白赦免并认定我们无论如何,都是宝贵和可爱的。 作者: 贾庆秋(欢迎家长电邮至《号角月报》[email protected] 註明给「教育实录」作者,提出有关孩子难以应对的问题或恶习,以便日后可以把我们用过的有效督导纠正方法,跟家长分享 )。 (责任编辑:无忧雅思) |